芋头啖过又香螺
作者:刘早生 来源:福州日报 2017-09-21 19:17:14(字数:1900字)
我们那里有农历八月初一各家尝新芋的习俗。《说文解字》记载:“芋,大叶实根骇人者,故谓之‘芋’。”意思即说“最初见到芋头植株的人,简直不敢相信,它的叶子、根茎有如此之大,嘴里忍不住发出一串‘吁’的惊叹,后人即以谐音称之为‘芋’”。芋头生长在湿润的地方,多种在稻田的一角,或河岸溪沟旁,方便浇水。种芋头的垄要起得高高的,中间还要不断培土。芋头耗肥大,记得家里的牛栏粪都挑去培肥芋苗了。芋头的茎干近两米高,叶子大似荷叶,我们把芋头的地上部分叫芋荷。遇上雨天,折枝芋荷,能避雨;太阳大了,还能当遮阳伞。日本北野武的电影《菊次郎的夏天》中有个情节,菊次郎和正男头顶着硕大的芋头叶子,一前一后,走过一片浓绿茂盛的芋田,充满童稚的喜感,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仿佛看到我童年的样子。
尝新芋这天,父亲通常大清早就起来,扛了锄头,从田里挖回两蔸芋头,他的裤脚被晨露打湿一大片,碧绿的芋荷上还存有未干的露水。母亲用镰刀在近蔸处割下茎干,然后把芋子从母芋上面一个个掰下来。芋头的干还有用,把皮撕去,晒去一部分水分变软后,入酸菜坛子浸泡,泡出的酸芋荷脆嫩鲜爽,下粥最好。我们叫母芋“芋脑”,团团围着它的是芋子芋孙,像是儿孙绕膝,有一种乡下人家人丁兴旺的喜悦。“芋脑”是煮不烂的,想必是生长期过长的原因,肉质老化了,只能切成丝炒辣子来吃,鲜辣爽脆,也不失为一道美味。芋子肉质细嫩软糯,大火煮不多一会,就煮熟烂了。尝新芋这一天,为了表示隆重,也是打牙祭,许多人家都要炸一锅芋包子或汆一锅“假肉圆”。
芋包子要趁热吃,入口酥软香糯,下喉滑嫩鲜美,我出了故乡再没吃过那么好吃的油炸品。炸芋包子的做法其实不难,芋子选那大而光滑的,清水冲洗干净,不去皮倒进锅里,加水大火煮透。煮熟的新芋热气腾腾,香气逼人,去皮后,肉质洁白如玉,蘸点霉豆腐水吃,鲜辣爽口,我一次能吃十几个。煮熟的芋子要趁热剥去外面的皮毛,冷了皮肉粘连在一起,就不好剥了。剥好的芋子倒进牙钵里捣烂成泥,然后加入适量的熟糯米粉,拌匀后,借助调羹丸成乒乓球大一个,下热油锅炸。炸至金黄色,起锅。外面一层皮又松又脆,里面柔滑香酥,味道极美。
故乡盛产茶油,每家每户都有一片茶油林子,茶油味道香浓,色泽金黄透亮,营养全面。在外面一些地方也有这种芋包子买,但味道却远不及我们那里的。原因是我们炸芋包子用的是茶油,他们用菜籽油。
“假肉圆”,据说最先是因为家里小孩想肉吃,没钱买肉,做了来哄小孩子的。做假肉圆也是先把芋子煮熟、去皮、捣烂,然后加入番薯粉,薯粉要用当季下来的新粉,新粉色泽洁白,口感细腻新鲜,做出的假肉圆才好看好吃。把薯粉和芋子泥揉匀,再丸成丸子下滚水锅里汆熟即可。刚起锅的假肉圆,热气腾腾,圆润色亮,入口滑糯香美,平时难得吃肉的小孩见了,当成真的肉圆子,一口吃下好几个,浇上一小匙辣椒蘸水,味道更好。
俗话说“三月田螺满肚籽,入秋田螺最肥美”。中秋前后,是田螺空怀的时候,腹内无小螺,肉质最是肥美。
故乡山多田少,许多田地处于南北高、中间低的马鞍形山谷地带,加上山泉溪流密布,终年不缺水,水质清澈,多产田螺。有一处山田因所产田螺个大肥美,被乡人称为田螺坑。山里的水田一年只种一季中稻,八月时候,禾苗尚幼嫩,还未孕穗,常遭田螺啃食。我跟着祖母背了竹篓,去山田里捡田螺。“田螺姑娘”的故事就是祖母在捡田螺的间隙讲给我听的,故事听完了,篓子也快满了。我们捡的这种土田螺跟后来大量繁殖的福寿田螺不一样,壳厚,黑褐色的,也长不了多大。从山田里捡回田螺后,倒入木桶里,清水贮养几天,使其吐尽泥沙。吐尽泥沙的田螺,下沸水过一下,然后用尖利的锥子把螺肉一个个挑出来,除去内脏。我们那田螺的吃法都很简单,多和韭菜辣椒爆炒。做法虽简单,味道却实在是好。尤其是韭菜炒田螺,韭菜浓烈的辛香,把田螺的土腥味压住了,韭菜和田螺鲜味叠加在一起,相得益彰,一口韭菜,一口螺肉,再抿一口关生酒,鲜香脆爽,欲罢不能。
后来,去广东打工的扔回来,带回那边的吃法:田螺洗净,夹去壳尾,佐以椒蒜,调以豆豉、紫苏,猛火烧锅,油炒水焗。吃的时候,外边回来的人现场示范,用食指和拇指把螺的尾部放进嘴边,先吸出其汁,顺带一吮,把螺尾肉用力一拉,说这叫“欲擒故纵”。再把螺体转过来,把头部放入唇里用力一吸,整个螺肉便“忽溜”一声钻进了嘴里。这种吃法还真是独特,一吮一啜间,口齿噙香。乡人因此多了种吃田螺的法子。
吮啜间发出的“滋滋”响声,许多人总觉得这种吃相有失观瞻。如今,吃田螺大都用牙签挑出螺肉来吃,餐桌上少了吮啜的“嘶嘶”声,雅则雅矣,但少了份吃田螺的野趣。


专题推荐:
猜你喜欢:
- 我的母亲是个心地善良、勤劳朴实的农村妇女。母亲斗大的字不识一个,但她有许多朴素的做人道理。母亲特别看重子女读书。每天清晨,母亲都要送
- 在我上小学的时候,哥已经上初中了,我总是恼于父亲对哥的看重。父亲每次都和哥高谈阔论、谈古说今,每次我都是一个默默无闻的旁观者。终于,我忍
- “什么?他挂‘老党员米店’的牌子?这种牌子也可以乱挂吗?”县工商局刘局长生气地对着哭哭啼啼的外甥问。局长外甥二癞子说:“可不是吗,他这牌子一
- 在班级中担任什么职务的问题困扰了不少家长,也困扰了学生。不少家长以孩子能在班级中有个“一官半职”而感到自豪,孩子也常以此来衡量自己的优劣,两
- 我家住在金鸡山前,附近有一条窄窄的小溪流淌下来,溪边斜坡长满了各色植物。其中一种植物长着一根细茎,顶端三片心形绿叶,如众星捧月般拱卫着中央一
- 又到一年高考时,看到周围考生一副焦虑的表情,真让人替他们捏把汗。去年侄女高考时来我这儿住,因为我家离学校近,我也有时间照顾她的一日三餐。
- 回乡的日子过得真快呀!不知不觉,春节已悄然而逝,元宵节接踵而至。屋外烟花四射,照亮了茫茫夜空。声声爆竹,响彻天宇,阵阵欢呼,弥漫四野,繁
- 书名《萨尔茨堡有张床》 作者 命若琴弦 出版社 福建教育出版社我跟向红(命若琴弦)相识了30多年,我是她青春期、中年时期的生活的旁观者,
- 1954年6月,13岁的我小学毕业了。那时没有升学率,没有就近入学,学校发了小学毕业证书,代办报考初中志愿,告知考试时间地点后,没有
- 从德化赶往福州,到达时已是下午三点多。天气阴冷,下着小雨。旅店里开着暖气,蛮舒服的,但趁着游兴,我们还是冒着寒风冻雨去逛景区。
- 林若菡/图我从广场的东侧,徘徊到了广场的西侧。一处略显杂乱的草地前,有一张长椅,我坐了下来,从口袋里掏出了一根烟。点着火。我深吸
- 有天看微信,看到一个好玩的图,是讲两个闺蜜从小玩到老。最感人的一张图就是两个老太太一起坐在树杈上,望着远方,聊着天。看到此,我毫不犹豫地把图
- 天,出奇地冷,我又出去跑保险了。在这举目无亲的城市,我只能用“扫楼”的方式来推销保险。其实能听我讲解的人是很少的,知道我是推销保险的,我
- 中国当代著名女作家杨沫,青年时代曾在北大旁听,《青春之歌》就有她在北大旁听的影子。她写的《青春之歌》中的“林道静”,原型据说就是
- 校门口,我撑着伞,正在紧张地指挥孩子们过马路。每到星期五放学时间,这条马路就格外拥挤,特别是像今天这样飘着连绵细雨的天气,整条马路简直成了车
- 多少年过去了,在梦里我还常常看见一个着红装的扁豆女孩在花丛中追逐蝴蝶的情形。栅栏边上的花木香气氤氲着我的心房,夹杂着陈年老酒般甘醇而美丽的气
- 儿子在泉州经商,我有机会到泉州市郊的渔村浔埔一带走走,邂逅小巷中的古民居建筑遗迹——蚝壳厝,其建筑风格留给我非常独特的印象。老家建屋材料
- 苍子花全名山苍子花,小如稻粒,单瓣,淡黄色,算不得美丽。然而开得早,其时山野刚刚苏醒,花儿们还在睡眼朦胧中,苍子花就蓬蓬勃勃地冒了出来,
- 我一直有一种激情,想表达自己上老年大学的感受,让更多老年朋友了解我们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共同沐浴美好的夕阳。 我于20
- 都说“女儿是妈妈的小棉袄”,作为“80后”的新媳妇,我不但没有和婆婆处成“针尖对麦芒”,相反倒成了婆婆眼中的“小棉袄”。这让很多认为“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