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婆婆的“小棉袄”
作者:刘凯 来源:福州日报 2015-03-23 12:33:24(字数:1400字)
都说“女儿是妈妈的小棉袄”,作为“80后”的新媳妇,我不但没有和婆婆处成“针尖对麦芒”,相反倒成了婆婆眼中的“小棉袄”。这让很多认为“80后媳妇难和婆婆相处”的人大跌眼镜。我的婆媳和谐之道是:经常带婆婆出去。
我是标准的“80后”,和老公结婚后,一直和婆婆住在一起,时间长了,难免勺子碰锅沿。天天“冷战”也不是长久之计啊,于是,我想到了一个填补婆媳之间代沟的办法——经常带婆婆一起出去。出去的内容和方式包括:逛街,吃饭,采买,散步,办事等等。
婆婆年纪大了,不爱逛街。我每次上街时,都要到她的房间动员几次。婆婆之所以不爱逛街,一是因为累,二是觉得我们婆媳俩走在大街上“不搭配”。针对这两点,我“对症下药”,一一攻破。首先,我给婆婆讲“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如某某广场新建了城市雕塑,到某某公园休闲的老年人特别多等。听得婆婆心里直痒痒,于是,我再恳求,婆婆便爽快地答应和我一起上街了!其次,走在大街上,我处处给婆婆介绍着新近的变化,让婆婆觉得不上街是一种损失。过马路时,我亲昵地搀着婆婆,俨然一对亲母女。每次逛街,婆婆都觉得收获很大,回来后脸上总是挂着笑,心情非常好,对我这个“80后”新媳妇也逐渐产生了亲近感和好感。
遇到家人时间充裕的时候,我就会提议:全家到外面去吃。我先是给婆婆讲现代家庭生活需要一定的“氛围”,再讲外面的小吃是如何的经济、味美,再讲偶尔换口味有助于家人的身体健康等听得婆婆动了心,便跟着我上街了。在外面吃饭,有些“80后”媳妇大手大脚的,这是老年人最看不惯的地方。我可不犯那个傻,我总是挑选小吃品种多、价格便宜、环境宽敞的大排档。点菜时,一面要顾及婆婆的口味,一面顾及我和老公的馋欲。吃饭时,不忘把我们点的菜肴夹给婆婆一些,让她“尝鲜”。结账时,我故意把每道菜的价格说给婆婆听,让她知道:在外吃饭,只要选好地点、点好菜,一样可以花钱不多、吃得惬意。现在,我家每周必外出聚餐一次,起初是我提议,后来则变成了婆婆张罗。
和婆婆都有晨练的习惯。我经常带婆婆一起出去晨练,晨练时她做动作我配合,像一对师徒。晨练结束后带她去早市上买菜。婆婆买菜总是选些大路菜,而我和老公则喜欢一些时令鲜菜。为此,采买过程中,我总是跟婆婆商量:做菜要讲营养搭配,大路菜可做主菜,如炖豆角;时令菜可做配菜,如莴苣。婆婆刚开始对我买的那些时令菜持抵触情绪,待买回家后,我经过一番精心调配,将大路菜与时令菜有机结合,做出的菜吃得婆婆连声夸赞……
虽然我和婆婆相处时间没有几年,但婆婆一直拿我当“小棉袄”看待。现实生活中,总是有些“80后”的媳妇抱怨:婆媳之间难相处。对于这种抱怨,我一直以为:生活是一门艺术,也要讲点“策略”。作为“80后”的媳妇,既然和婆婆生活在一起了,那么就该走近婆婆,了解婆婆,体谅婆婆!婆媳之间虽然在生活理念、处事方式等方面存在着差异,但这种差异并不是“敌我矛盾”,未达到“水火不相容”的程度,媳妇没必要剑拔弩张地对待婆婆。要学会通过外出等方式,加强婆媳之间的沟通。要了解婆婆,了解她的穿着、饮食习惯等喜好,尊重婆婆的各种习惯。要理解婆婆,婆婆对媳妇的批评指责,出发点都是好的,媳妇要通过现象看本质,不要计较一句两句的“不顺耳”。要关心婆婆,学会换位思考,时时处处考虑到婆婆的心理感受。如果天底下的媳妇都能把婆婆当成亲娘来看待,那婆媳之间的关系就会融洽许多,家庭中的抱怨也就会少许多了。


专题推荐:
猜你喜欢:
- 踏着青幽的石板,倾听岁月的述说;沐浴淅沥的小雨,感触古镇的沧桑。它是一首饱含南武夷神韵的歌曲,它更是一座历史的丰碑,它就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 早晨泡了杯玉美人,同事问有何功效,我一时想不起来,遂上网查询。搜寻花茶功效的当儿,很自然想起了桃子——那个曾经陪着我四处转悠买花茶的朋友。
- 三月,走在春深处。有故人从家乡传来佳音,说那少年时故园的桃林,此间花事正浓。他邀我还乡赏桃花盛景。我满怀欣喜,透过纸窗,蓦然张望,打捞记忆里
- 最近一段时间,“金鸡山”成为福州市民谈论较多的一个话题,见面时经常问一句:“去过金鸡山了吗?”金鸡山是城里的一座山,是一座位居闹
- 透过餐厅的玻璃门,我看见他正忙碌着,时而擀皮,时而装馅,等到一个个饺子在那里翘首微笑时,锅里的水气也氤氲开来。揭盖,下锅,不多时,白白胖
- 从小到大,我的兴趣一直非常广泛,性格也很要强,画画、书法、写作,必须样样出色才行,但结果往往事与愿违。那年,高考临近,每次模拟考
- 在我的家乡,家家户户过年除了打糍粑杀年猪筹办年货外,还会用自己家里打割上来的新糯米,酿一缸甜酒。我一直喜欢喝母亲酿制的糯米酒,甘
- 一把锁。只有一把锁,陪着院门。阳光趴在门缝上,向院子里看。院落安静,水泥地上的青苔若隐若现,看不见家禽。院门如同一张嘴,由坚实鲜艳到松弛
- 古人说:“百善孝为先。”罗源县有两个地方,都留下孝子的故事,有一个遗迹还在。过去在罗源县西隅里中溪头有个读书人名林戆孙,早年失怙,家贫但
- 幼小时就以二七烈士林祥谦为荣,因他与我同姓林,知道他是闽侯尚干镇人,很向往尚干,总想什么时候去看看英雄的故乡。 有那么一天,忽如一夜春风
- 一声“立春”到了,人间草木,便在一只杯里绽开了笑颜。第一枝春信,原来就藏在心底。雀舌低吟,随琴声水韵一起,在白色氤氲的雾气之上唱
- 秋,是暖色的。湘北的一个小山村,铺洒着一望无际的黄,淡淡的稻香氤氲开来。赭色松软的田间土,已经被成熟的稻子撑得饱满,泥土,似乎在此刻将要膨胀
- 在连江县透堡镇陇柄村,有一座杨氏祖室,原由杨氏二世祖杨均建于宋代,面积165平方米。2006年,其后裔拓基展貌,甚为壮观。明万历三十八年
- 称呼他老大,全班30号同学无一人不赞同。不只因为他的年龄全班最大,更因为他有一副老沉相:中秃的头,脸庞两侧都是胡子,一双稍凸的眼睛隐匿于大黑
- 三八妇女节又要到了,给妻啥礼物呢?送一束鲜花,太肤浅;赠一枚钻戒,太落俗套。还是送一份温馨吧,如今儿子已长大,我相信,与我心心相印的妻子,也
- 上世纪90年代初期拍摄的《西游记》续中,在“师徒生二心(原著“神狂诛草寇、道昧放心猿”)”一集中,有这样一段剧情:师徒四人在历经“蝎子精劫难
- 苍苍九峰北麓,茫茫淀山湖之滨,折成扇形的小镇朱家角就缄默地躺在江南片土的怀抱里。若不是门牌简介上写着上海市青浦区朱家角,若不是在沿街杂铺
- 我们大院里和女儿同年的孩子有五个,不幸的是,我女儿最笨。每回期中、期末考试后,妻子捧着女儿的成绩单总要掉半天泪。她平常埋怨我最多的一句话就是
- 南方四月的模样变幻莫测,惹得老辈人都不认识了,他们就想凑到一起说道说道,还没出门呢,窗外一场场的雨又来了。公园里,前几分钟还在下着围棋的
- 柴米油盐,是生活必需品,每家每户都离不开。柴,列为第一,不是没有缘由的。一日三餐,烧水、做饭、炒菜、热汤,样样少不了柴,甚至煮饲料,煲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