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大全
您的位置:>> 作文大全>> 散文>> 好一树紫楹花哟作文

好一树紫楹花哟

作者:张兆浩 来源:福州日报 2012-03-03 20:27:21(字数:1100字)

紫罗兰,我觉得只活在海涅的诗歌里,《乘着歌声的翅膀》有句“紫罗兰轻笑调情,抬头向星星仰望”,可是这似乎有些轻佻;紫荆花,又有些抑郁,韦应物《见紫荆花》诗云:“杂英纷已积,含芳独暮春。还如故园树,忽忆故园人。”嗨,最让我萦思梦绕的还是母校的紫楹花。

听说学校要搞七十大庆,拓宽路径,银桦早已倒在斧锯之下,连那株喜树也已“牺牲”。那紫楹花树呢,她还能健在吗?

母校独一的紫楹花树,她默默地斜立在大道旁,不知是谁栽种,有多少年头了。那是高高的乔木,撑开伞状的枝桠,长着羽毛般的叶片。最美的时节是五六月,静悄悄的好像是一夜间就把蓝莹莹的朵儿缀满了枝头。这时叶片几乎看不到了,只有满树冠的花,有如轻柔的梦幻,又如淡定的童话。那铃铛一样的花苞摇出淡淡的馨香,惊喜了道路上疾步匆匆的学子和老师。“哦,紫楹花开了。”这时人们才会抬头仰望她并不妖冶的身影。

她落下了,也是静悄悄的。卧在水泥地上,飘入睐青园里,毫无声息的似乎是斯特劳斯鹅毛笔写就的音符。“落花犹似坠楼人”吗?不,不,你可不要把它想得太哀感了。孩子们是很喜欢她的,每每有毕业的学生写信回来,都会问我:“老师,我们的毕业花开了吗?”

紫楹花怎么成了毕业花了?原来,每年的高考都在六月,那是莘莘学子毕业的时节,就在那个当儿紫楹花也正繁茂地开着,于是就有了这个亲昵的特称,于是就有了这个蓝色的憧憬。她跟苍穹一样的色泽,振翮蓝天是他们的梦想啊。难怪他们会这么惦念着紫楹花了。

可是我翻遍了中国诗人们的卷帙,却没有找到吟咏她的踪迹。原来她是舶来品,原产地是南美洲,不知什么时候移植到中土来的,并不多见。倒是她移植到南非,很是热闹。李新烽写的《美丽的紫楹花》有这样的描述:“南非的行政首都比勒陀利亚是国家的政治中心,一座美丽的花都。每年9月春天来临之际,比勒陀利亚的主要街道两旁,到处盛开着一种名叫‘紫楹花’的花朵……这种树在比勒陀利亚有7万余棵,是这个城市的标志与象征……特别是到了每年的10月,正值满城紫楹花竞相开放时,淡淡的紫色花笑开枝头,一朵挨着一朵,一片接着一片,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整个城市变成一片花的海洋。”

为什么我系念的母校只有这么一株呢?为什么小城别的地方都不种她呢?这么美的树,这么美的花,她会感到寂寞吗?

突然我的耳边传来了电锯“吱吱吱”的尖刺声响,我真怕人们——喜欢堂皇的人们就这么把她“腰斩”了。那她可真正成了金谷园里的绿珠了。

幸好,她没有香消玉殒在现代化的狂想中,她还在,茂盛着她的冠盖,扶疏着她的枝条。我更感到欣慰的是从电脑中竟然找到她的倩影——一帧俯拍的玉照,满树繁花,有如多瑙河漾动的涟漪。

现在我可以幸福地告诉我远在异国他乡的学棣们了:紫楹花她无恙呀!

标签:紫罗兰,母校,紫楹花
0
反馈

作者相关文章:

专题推荐:

猜你喜欢:

  • 78岁的母亲,因患帕金森病,昨天躺在床上,向我讲述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30年前的一个冬天,曾有一段时间,每天晚饭过后,总有一个人
  • 画家去乡下写生,住进了一户人家里。那户人家里有四个人:女孩、女孩的母亲、女孩的爷爷和奶奶。这户人家对画家的到来特别欢迎,他们杀鸡杀鸭,盛情款
  • 小时,印象最深的莫过于一篇《阿留传》。阿留,一富人家的书童,很愚痴,许多事都干不好,闹笑话。家里来了人,不管来多少次,他总记不住客人的名
  •     最近,几所名牌高校纷纷推出针对“怪才”“偏才”的自主招生计划,引起不小争议。  
  •   这可不是“僧敲月下门”。  我说的是那几年,逢年过节,我们村的堂嫂总要给我家送两只鸭母和一些鸭蛋。一到门口,她就喊:“伯母,
  • 女儿学校这学期又开办兴趣班了,以往她总是选择报画画班,可是这回,她却选择了报围棋班。我说:“围棋,你从来都没有学过,画画倒是学了好几年,
  • 我家院子里种有一棵八角莲,是前年清明节回老家,从堂哥的园子里掏来的。而更早些时候,它应该生长在某个山涧林荫处。堂哥说,他是去山里砍柴时挖回的
  • 昨天,长期住在弟弟家的父亲来我家楼下按门铃,原来,天冷了,他回自己家取衣物,却忘记带钥匙了。我把备用钥匙送下楼去给他。父亲坐
  • 上下班的时候,我会经过一个学校的操场。不忙的时候,我会走进去,在操场上散散步,或者找个地方小坐片刻。在那里,看着那些运动着的孩子们,我的心就
  • 刚刚结束的上海故事广播“悦读30分”的电话采访里,主持人竹青问我每天写作生活是怎样的。我看着窗外的高楼大厦和辽阔的苍穹,说:早晨写一些,
  • 某大型企业计划招聘一名职业经理人。经层层选拔,两名候选人脱颖而出。二人的资历、才华相当,就连相貌也同样俊朗,但职位却只有一个。面试官们举棋不
  • 家,是一个很温暖的字眼儿,因为有家就有守不够的岁月。而除夕,更是把家的氛围渲染到了极致,人们不辞辛劳、千里迢迢侯鸟般地赶回家中与亲人熬年
  • 面对学生们清澈得如河流般明亮的眼,我常常会心遐神思:在他们漫长的人生里,我的影子会怎样映在他们的心湖上。想起自己做学生时光,那时,我
  • 送灯是连江乡间大年不可或缺的一项活动。因此,正月十一夜,乡下人多了个上灯夜,十三夜,又是一个点灯夜。可以说,这两个节点都是为十五闹元宵做
  •   又到了发大学录取通知书的时节,我不由得回想起1978年秋,我收到通知书的那一刻。那天,我上了一天班,汗流浃背,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家,忽
  • 从春天开始,一只南方飞来的燕子在我们学校教学楼的灯箱下筑了一个小小的巢,每天燕子妈妈飞来飞去不知疲倦地为小燕子们觅食。每次走到教学楼前,
  • 前几天,上下杭民国青楼“杏花天”失火烧毁,勾起了一家人关于上下杭的失火记忆。我的外婆家在上下杭一带,在童年的记忆里,最深刻的就是火灾。
  • 这是一个中国人人都曾玩过的、两人之间用手势决定胜负的古老游戏。石头、剪子和布,它对我来说,再熟悉不过。 我有一个大我三岁的姐姐,姐弟俩从
  • 刘亮程,在沙湾县的黄沙梁村住了二十多年的时间,写出了一本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这本书出版后,买的人很少。数千册书只能积压在库房里。对此
  • 在我看来,祠堂作为祖先魂灵的居所,未必都是雕梁画栋、美轮美奂的建筑,但一定都是体现经天纬地、至纯至真的孝心。下午,我和堂兄一道回
手机版 作文大全 问答乎 wenda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