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乌鸦反哺”谈养老、敬老
作者:孙雅参 (字数:1100字)
福建省晋江潘径中学初一四班孙雅参
大家知道,乌鸦虽然外表丑陋,但在养老、敬老方面堪称动物中的楷模。当乌鸦年老不能觅食的时候,它的子女就四处去寻找可口的食物,衔回来嘴对嘴地喂给老乌鸦,并且从不感到厌烦,一直到老乌鸦临终,再也吃不下东西为止。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乌鸦反哺”。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在养老、敬老方面曾涌现过无数美丽动人的故事,扇枕暖被的黄香,彩衣娱亲的老莱子,舍身护父的潘综,锅巴奉母的陈遗……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在养老、敬老方面,早已远远超出了“反哺”的范畴,人们在使老年人“老有所养”的前提下,逐步向“老有所医”、“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更高层次发展。
但是,我们还必须看到,受商品经济大潮及西方文化的影响,传统的价值观受到巨大的冲击,“敬老、养老”在许多人思想上已日见淡薄,他们放弃了做人的起码道德,不仅不养老、敬老,甚至发展到虐待、杀害老人的地步,其行为之野蛮残酷令人发指。、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一个人依托父母来到这个世界上,同时又要依靠父母的辛勤养育才能长大成人。多少父母在孩子生病的日子里忧心如焚、夜不能寐;多少父母为使孩子吃饱穿暖,宁愿自己省吃俭用节衣缩食;多少父母为使孩子生活的更好一些,废寝忘食,忘我工作。孩子长大后,作为对父母养育之恩的回报,赡养和孝敬父母乃顺理成章之事,“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既为人子,对父母行孝道应是最起码的行为标准,焉能丧心病狂虐待老人呢?
在我国这样一个“未富先老”的国家,特别是在广大的农村地区,老年人养老基本上还是依赖自己的子女,这种居家养老的形式在客观上还受许多方面制约,子女的经济状况,子女的家庭变故,子女的道德修养都制约着老人能否有一个幸福的晚年。因而我们仍有必要努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养老、敬老的光荣传统,使每一个子女时存感恩之情,对老人要物质上保障,精神上慰籍,竭尽全力地为辛劳了一生,养育了我们的父母营造一个金色的晚年。
生活在文明社会的每一个人,都应树立这样的观念:倘若有一件衣,应先给父母穿;倘若有一口饭,应先给父母吃;倘若有一间房,应先给父母住;因为我们坚信,人生天地间,孝为百行首。
羔羊能够跪乳,乌鸦尚且反哺,何况人乎?!


作者相关文章:
专题推荐:
猜你喜欢:
- 中国的人口问题和环境问题几乎是同时被人们重视起来的。人们将中国人口数量过多作为环境恶化的根本原因,将人口与环境对
- 建江河畔的日子,承载了我三年的梦。 那时,我还不知道有建江河。从边远的地方蓦地经过这里,一下与建江河结下了不解
- 一粒沙里看出一个世界,一朵野花里一座天堂,把无限放在你的手掌上,永恒在刹那里收藏。——&
- 台湾问题至今未能解决,就连唐宋时代的文人也急了。有的说打,有的说和,竟然分成两派。 一日,两派人马齐聚于&ld
- 七月·无尽的忧伤 我原以为在7月里我可以收获一分甜蜜,没想到却给了我迎头一棒。就像是在阳光灿烂的
- 何为潇洒?辞典上解释说,“潇洒”指的是神情、举止、风度和外表自然大方,有韵致,不拘束。我
- 一直以来,我都觉得:大学是个很美好很美好的词。 每当谈起大学,我总会想起“多歧为贵”的
- 喜欢是一种很美很单纯的付出,被喜欢也是一种珍贵而难得的幸福。 ——题记 关于我们青春
- 以前,我们的路既窄又难走,人走过,脚踩在石头上,截脚般痛。车走过,摇摇晃晃,巅得人骨头都快散架了,而如今,高速公
- 左眼流泪,右手拿笔。我用文字来明媚青春的忧伤,浇灌心灵的菩提树。 ——题记 我喜欢单
- 哲学家康德说:“生气,是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优雅的康德大概是不会有暴风骤雨的,心情永
- 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它具有着悠久的历史与坚毅的意志。它经历过战乱的冲击,也经历过繁华的点缀。 是56个民
- 人常道,人非草木,孰能无情。 草木真的没有感情吗? 有很多人赞扬另外一个人时候,会说:“他真像风
- 什么东西都有属于它的色彩。红、黄、蓝这三种颜色组合在一起,拼成了更多的色彩;五彩缤纷凑在一起,组成了生活。 生
- 学习犹如品茶,未入口先闻缕缕幽香,诱惑着你捧起杯来,泯上一小口,若玉珠滑入心中,入心茶意嫣然,香气沁心,息若芬花
- “独木不成林,只有千树万树唇齿相依,才有那阵阵松涛。一花不成春,只有千朵万朵压枝低,才有那满园春色。
- 第一圈:保持一种飞翔的姿势,云的目光将我淋湿。我感到些许的累,那道彩虹成了通向沼泽的路,通向死海的路。 心,盲
- 第一次见到你时,我以为你是永远也无法生长的,因为你选择留在这高楼耸立,只有少许泥土的地方,于是,我离开了,带着惋
- 有人说婴儿出生时之所以会哭,是因为他们知道自己将面对前途痛苦的人生。我不知是否该赞同他,但是我知道人出生之时就已
- 当我们将剪了无数个洞的牛仔裤,放进衣柜底时,这种往日的时尚已经过时了;当我们把80年代的老歌拿出回放时,这种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