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家
拼音:zá jiā
繁体字:雜家 ,是否常用:是
基本解释
杂家 zájiā
(1) [the Eclectics, a school of thoughts flourishing in ancient China; miscellaneous scholars]∶先秦时期的一个思想流派,以吕不韦为代表,融会各家学说,内容比较庞杂
详细解释
杂家 zá jiā ㄗㄚˊ ㄐㄧㄚ先秦诸子中的一个学术思想派别。为九流之一,其学说杂汇各家。
《汉书.卷三○.艺文志》:「杂家者流,盖出于议官,兼儒墨,合名法。」
网络解释
杂家
杂家,中国战国末至汉初的哲学学派。以博采各家之说见长。以“兼儒墨,合名法”为特点,“于百家之道无不贯通”。《汉书·艺文志》将其列为“九流”之一。杂家的出现是统一的封建国家建立过程中思想文化融合的结果。杂家著作以战国《尸子》、秦代《吕氏春秋》、西汉《淮南子》为代表,分别为战国时期商鞅门客尸佼秦相吕不韦和汉淮南王刘安招集门客所集,对诸子百家兼收并蓄,但略显庞杂。又因杂家著作皆以道家思想为主,故有人认为杂家实为新道家学派。“杂家”并不是一门有意识、有传承的学派,所以他也并不自命为“杂家”的流派。纪昀在《杂家类叙》中则认为「杂之广义,无所不包」。胡适先生在其《中国中古思想史长编》中指出:“杂家是道家的前身,道家是杂家的新名。汉以前的道家可叫做杂家,秦以后的杂家应叫做道家。研究先秦汉之间的思想史的人,不可不认清这一件重要事实。”杂家的代表人物,一是淮南王刘安(《淮南子》),另一是编撰《吕氏春秋》的吕不韦。杂家在历史上并未如何显赫,虽然号称“兼儒墨、合名法”,“于百家之道无不贯综”,实际上流传下来的思想不多,在思想史上也没有多少痕迹。 现代科学越来越细化,“杂家”这称号,现在基本上说的就是此人没有专业本事,什么都知道一点,但什么都不精通的意思。

猜你喜欢
- 雷火是什么意思
- 还魂纸是什么意思
- 还口愿是什么意思
- 杨贵妃是什么意思
- 餔餟是什么意思
- 采榷是什么意思
- 明处是什么意思
- 丧仆是什么意思
- 学政是什么意思
- 美人香草是什么意思
- 真金不镀是什么意思
- 浮蒸是什么意思
- 毛毳是什么意思
- 本洋是什么意思
- 僭宠是什么意思
- 情份是什么意思
- 沈乱是什么意思
- 小节夜是什么意思
- 赤倮是什么意思
- 春风是什么意思
- 舍身是什么意思
- 贯陌是什么意思
- 祸祟是什么意思
- 改律是什么意思
- 赍用是什么意思
- 迷厮是什么意思
- 抑噫是什么意思
- 厉声是什么意思
- 邮电所是什么意思
- 倾逝是什么意思
- 素发是什么意思
- 讦细是什么意思
- 廊庙才是什么意思
- 啉啉是什么意思
- 猫儿头是什么意思
- 绳技是什么意思
- 趁班是什么意思
- 愧窘是什么意思
- 动片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