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国
拼音:xiàng guó
繁体字:相國 ,是否常用:是
基本解释
相国 xiàngguó
[prime minister] 古官名。春秋战国时,除楚国外,各国都设相,称为相国、相邦或丞相,为百官之长
详细解释
相国 xiàng guó ㄒㄧㄤˋ ㄍㄨㄛˊ职官名。秦汉等朝所置的宰相职位。后沿为宰相的通称。
也称为「相君」、「相室」。
网络解释
相国 (中国古代官职)
相国,又称相邦,起源于春秋晋国,是战国秦及汉朝廷臣最高职务。战国时代称为“相邦”,秦国的第1个相国是樛斿,秦国最后1个相国是吕不韦(秦国吕不韦)。吕不韦被免职后,嬴政认为相国权力过大,于是暂时废除了相国职务。汉王刘邦即汉王位后,又重新设立相国职位,后代为避讳改称相邦为相国。汉朝第1个相国是韩信,然后是曹参第1次任相国、傅宽、萧何第1次任相国、樊哙、周勃、萧何担任,萧何第2次任相国死后,曹参继任。曹参第2次任相国之后,暂时不设相国。吕雉死后,他侄子吕产担任相国,吕产之后直到东汉中期,一直无人担任相国职务,直到东汉末年董卓就任相国。相国名称成为萧曹二人代名词。《史记》萧何、曹参的传记为《萧相国世家》、《曹相国世家》。之后,相国官职正式任命一般是篡位的权臣。后代对担任宰相的官员,也敬称相国。明清对于内阁大学士也雅称相国。但相国与“丞相”一职是完全不同的,因为出土文物秦国东陵器物上刻有金文:八年相邦薛君、丞相殳。这证明相国与丞相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官职,而且是同时并存的,而且相国地位高于丞相。《史记》中也记载了汉相国和汉丞相是同时并存的职务,而且汉相国地位高于汉丞相。此外,汉初的各个诸侯国也都同时设有相国和丞相职务,例如燕王臧荼的燕相国温疥和燕丞相昭涉掉尾。另外,相国在同一时间只能有1个。丞相在同一时间可以有多个,例如以王陵为右丞相,陈平为左丞相,这2人在同一时间为丞相。
相国 (词语)
相国,汉语拼音xiàng guó,是古官名。春秋战国时,除楚国外,各国都设相,称为相国、相邦或丞相,为百官之长。

猜你喜欢
- 煞水是什么意思
- 蜀盐是什么意思
- 识理是什么意思
- 迎喜是什么意思
- 命世才是什么意思
- 松菊是什么意思
- 转道是什么意思
- 历历可数是什么意思
- 头上安头是什么意思
- 踦跛是什么意思
- 擒贼擒王是什么意思
- 黄金失色是什么意思
- 娃草是什么意思
- 晓籁是什么意思
- 关令是什么意思
- 幸免是什么意思
- 葩卉是什么意思
- 璧雍是什么意思
- 黔南是什么意思
- 卞田居是什么意思
- 神丛是什么意思
- 吴生体是什么意思
- 恬澹是什么意思
- 老一套是什么意思
- 主权国是什么意思
- 朝会是什么意思
- 白豆蔻是什么意思
- 矫介是什么意思
- 眉虫是什么意思
- 时不再来是什么意思
- 痛惜是什么意思
- 袋子是什么意思
- 金石交情是什么意思
- 女好是什么意思
- 午歊是什么意思
- 不苦是什么意思
- 大防是什么意思
- 谦尊是什么意思
- 老郎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