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词典
位置:首页>> 汉语词典>>榕树是什么意思 榕树的解释

榕树

拼音:róng shù
繁体字:榕樹 ,是否常用:否

基本解释

1.木名。常绿大乔木。树干分枝多,覆盖面广,有气根叶子互生椭圆形或卵形;花黄色或淡红色;果实倒卵形,黄色或赤褐色生长热带地方木材褐红色,可制器具,果可食;根﹑叶﹑树汁可作药用。

详细解释

榕树  róng shù   ㄖㄨㄥˊ ㄕㄨˋ  

一种常见树种绿荫甚广。炎炎夏日,人们多喜在树下乘凉。常用行道树观赏盆栽等。参见「榕」条。

网络解释

榕树 (桑科榕属乔木

榕树(学名:Ficus microcarpa Linn. f. ):大乔木,高达15-25米,胸径达50厘米,冠幅广展;老树常有锈褐色气根。树皮灰色。叶薄革质,狭椭圆形,表面绿色,有光泽,全缘。榕果成对腋生或生于已落叶枝叶腋,成熟时黄或微红色,扁球形,基生苞片3,广卵形,宿存;雄花、雌花、瘿花同生于一榕果内,花间有少许刚毛花被片3,广卵形,花柱近侧生,柱头短,棒形。瘦果卵圆形。花期5-6月。
榕树被评为福建省省树,榕树也被福州、赣州评为市树。
分布中国斯里兰卡印度缅甸泰国越南马来西亚菲律宾日本、巴布亚新几内亚和澳大利亚直至加罗林群岛。(概述图片参考资料来源:)
0
纠错
手机版 榕树的解释 问答乎 wenda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