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
拼音:kǒng zǐ
是否常用:是
基本解释
孔子 Kǒngzǐ
[Confucius] (公元前551—前479) 中国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幼年生活贫困。学无常师,相传曾问礼于老子。50岁时任鲁国司寇,摄行相事。后同学生周游列国,终不见用。晚年致力教育事业,传弟子有3000人,著名者72人。政治上主张“正名”,认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应名实相副,以巩固等级名分和社会秩序。提倡德治教化,反对苛政。lun*理思想上宣传“仁”。“仁”是符合等级制度的言行规范,又是维护家长制的精神支柱,是品德素养恭、宽、信、敏、惠的总称。教育思想上注重“学”与“思”的结合,提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和“温故知新”。重视因材施教。现存《论语》集录孔子言行
详细解释
孔子 kǒng zǐ ㄎㄨㄥˇ ㄗˇ春秋时孔丘。参见「孔丘」条。
英语 Confucius (551-479 BC), Chinese thinker and social philosopher, also known as 孔夫子[Kong3 fu1 zi3]
德语 Konfuzius (Eig, Pers, ca. 551 - ca. 479 v.Chr.)
法语 Confucius
网络解释
孔子 (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他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倡导仁、义、礼、智、信。孔子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前后达十三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相传孔子曾问礼于老子,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其人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也一度成为和中国祖先神祭祀同等级别的“大祀”。


猜你喜欢
- 蒸梨是什么意思
- 远至是什么意思
- 凝冱是什么意思
- 黄帝子孙是什么意思
- 自找麻烦是什么意思
- 坦朴是什么意思
- 金莲步是什么意思
- 属垣有耳是什么意思
- 心平气定是什么意思
- 窨付是什么意思
- 无轨是什么意思
- 古老是什么意思
- 小老板是什么意思
- 解龟是什么意思
- 好名是什么意思
- 诏谕是什么意思
- 短算是什么意思
- 势素是什么意思
- 走溜儿是什么意思
- 彘首是什么意思
- 饰駡是什么意思
- 松脱是什么意思
- 晚伴儿是什么意思
- 炫金是什么意思
- 逊志是什么意思
- 司用是什么意思
- 计略是什么意思
- 不遇是什么意思
- 徙民是什么意思
- 全优是什么意思
- 针锋相对是什么意思
- 分摊是什么意思
- 诃佛诋巫是什么意思
- 鹤骨松筋是什么意思
- 蚕官是什么意思
- 候听是什么意思
- 对白是什么意思
- 伙家是什么意思
- 忙刼刼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