搢笏
拼音:jìn hù
是否常用:否
基本解释
1.亦作"搢忽"。 2.插笏。古代君臣朝见时均执笏,用以记事备忘,不用时插于腰带上。 3.引申指朝见。详细解释
搢笏 jìn hù ㄐㄧㄣˋ ㄏㄨˋ把笏版插在腰带上。
《新唐书.卷一二六.张九龄传》:「故事:公卿皆搢笏于带,而后乘马。」
网络解释
搢笏
古代官员的官服,没有口袋,于是将笏直接插在腰带上,叫“搢笏”。《墨子·公孟》就有公孟子搢笏而见墨子的描写:“公孟子戴章甫,搢忽,儒服,而以见子墨子。”毕沅校注:“忽即笏字。”

猜你喜欢
- 愚人节是什么意思
- 管秃唇焦是什么意思
- 劈空是什么意思
- 醉陶陶是什么意思
- 放榜是什么意思
- 尔雅温文是什么意思
- 迳会是什么意思
- 精湿是什么意思
- 笞叱是什么意思
- 緑酎是什么意思
- 漫刺是什么意思
- 解纷是什么意思
- 掩日是什么意思
- 书柜是什么意思
- 议恤是什么意思
- 咸丸子是什么意思
- 酒妪是什么意思
- 脸蛋是什么意思
- 斲思是什么意思
- 无置是什么意思
- 厌足是什么意思
- 疠风是什么意思
- 噶隆是什么意思
- 盏斝是什么意思
- 托熟是什么意思
- 方整是什么意思
- 驾浪是什么意思
- 贪脏枉法是什么意思
- 徽懿是什么意思
- 角落是什么意思
- 热门是什么意思
- 胡宫是什么意思
- 看板是什么意思
- 牢甲利兵是什么意思
- 干裕是什么意思
- 风姿是什么意思
- 掠卖是什么意思
- 掊刻是什么意思
- 探汤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