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杭州碑林
作者:朱晓婕 (字数:800字)
放国庆长假了!我心里十分兴奋。在长假里,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我们约在9月30日,赶的不巧,那天正好下雨,但我们也开展的十分顺利。
杭州碑林,位于杭州市劳动路65号杭州孔庙内。孔庙以大成殿为中心,正前分筑戟门、泮池和棂星门,左右两边即碑亭与碑廊。碑林荟萃了唐至清末共五百多方石碑,内容包括了帝王御笔,地方史料、名家法帖、人物刻像、水利图刻和儒学、宗教、墓志等,具有较高历史、科学、艺术价值。原是杭州孔庙旧址。碑林内共有碑、帖、墓志等500多件,荟萃了自五代到清代的五朝名家手迹的石刻。数量最多的是“南宋太学石经”,现残存86块。
走进碑林,一块高约两三米的大石碑挡住了我们的去路。石碑上的文字向游客们介绍了碑林的概况。我细细阅读,才智道这大成殿的前身是孔庙,整个碑林也是在孔庙的基础上重建的。碑林分为一殿,二院。三廊。
饶过大石碑,我眼前一亮,一个宽阔的庭院里,中间有个大花坛,百花盛开,蝴蝶飞舞。围绕着庭院的是一条长廊,靠墙立着一块块石碑,用玻璃罩着,供游人观看。
随后我们来到一个长廊,我们在那休息了一会,吃了自备的食物,还做了游戏,观赏了许多有名的书法家在石碑上刻的字,让我们大饱眼福。
一阵鸟鸣,把我从诗赋的世界上喊了回来,我缓过神来,寻声走来,来到开阔的草地上,这里有一座庄严的大成殿,我想着这大概就是大成殿了吧!在这儿,我有幸拜读了孔孟着作和我国最早关于天文记录的石碑。
东区为典型的江南园林式庭院,花香鸟语、水流潺潺,各建筑如珍珠般散落其间。水庭位于整个庭院的中心,石经阁、星象馆、文昌阁等建筑在假山池水间参差错落,曲折绵长的回廊则将它们有机地串联在一起。建筑和回廊内陈列着杭州孔庙收藏的自唐代到民国期间的各类珍贵碑石420多石,根据碑石内容可分为南宋太学石经、御书、史实、科技、法帖、绘画、儒学、宗教、墓志等9大类。
我们依依不舍地离开了碑林。观赏了祖国文化瑰宝,增长见识,丰富知识,真是不枉此行啊!
杭州市采荷第二小学教育集团六年级 朱晓婕


专题推荐:
猜你喜欢:
- 我家刚买了一只小白兔。 小白兔长着一对长长的耳朵,身上全是白色的柔软的毛。长着一双红红的眼睛,小小的尾巴可爱接
- 在您的怀抱里学习,在您的怀抱里游戏,在您的怀抱里成长。啊!母校,在您的辛勤哺育下,五年的光阴,弹指一挥间,而我们
- 春天到了,冬眠的动物都出来了。可是,青蛙佳佳却又呆在洞里了。佳佳病了,瘦得像一根树枝了。 突然,有谁在敲佳佳的
- 雪,对我们这些南方的孩子来说,是那么的陌生,你知道雪有什么作用吗?现在我就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吧! 春雪对农作物有
- 说起一痒指,想必大家都会想到金庸大师笔下的"一阳指"吧!可我说的"一痒指",不是这个"一阳指",而是挠痒痒的痒,
- 爸妈在家的时侯总是叫我做这个做那个,不准做那个吃那个,好烦啊!今天,爸妈不在,解放啦!我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啦,不用
- 前几天,我看见弟弟蹲在那里看着什么。我就想:“一定是有什么好事情了。”我连忙跑过去看。一
- 大家看了文章的题目一定会产生疑问,停电是最不快乐的事情,是最令人讨厌的事情,怎么我会说是快乐的事情呢?不要急,听
- 去年的大年夜下午,寒风呼啸,大街上,小巷里,人们都穿着厚厚的棉袄。 我和妈妈上街买了点东西,正走路回家,走着走
- 星期天又到了,今天天气十分好,阳光明媚,可是我却还躺在床上不想起来。妈妈在喊我快起床去学画了。我这才懒洋洋地从床
- 那是一个星期四的早上,我在路边等车。过了一会了,车来了。我急忙跳上车,站在一个位子旁边,心里琢磨着:今天考试的作
- 今天,天气晴朗,万里无云,我和我的大表哥准备展开一场乒乓球赛。 一来到操场,就看见乒乓球场上挤满了人,唯独剩下
- 在一个光秃秃的小出坡上孤伶伶地站着一只瘦弱的小鸟,它脸上挂满了泪水,悲伤而又无助地望着灰蒙蒙的天空。那种忧伤、衰
- 在班级里,我既是最小的又是那帮淘气包的克星。他们一碰见我,就像老鼠见了猫似的惊慌失措。还有我敢做敢当,爱行侠仗义
- 说起我们在讨论课上说的话,简直让人哭笑不得,为什么?就看看一下几个片段: 片段一:卖火柴的小女孩 这天,我们
- 童年是什么?是花园里缤纷的花儿,是花朵里甜甜的蜂蜜。而我的童年却是一本画册,里面记载着我最美好的回忆。图1:我一只手拿着巧克力,另一只手
- 寒假里的一天,妈妈一下楼,就对我说:“家里的塑料瓶太多了,都快成垃圾场了。来,来,来,一起把它们整理出来,拿去卖。”好啊!妈妈要去卖废品,那
- 夜,万籁静寂。我坐在书桌前,不断地翻看着小说。翻动小说的“刷刷”声划破夜的宁静。 六年
- “上课时间到了,请做好准备!”,上课铃声响起来了,第四节是语文课,但张老师却迟迟没来上课。刚开始还是鸦雀无声的教室,不知从哪个地方传来了
- 人的一生有许多许多个第一次,它就像一个个的脚印,深深的印在我成长的道路上。至今,我对丢了小狗的那件事还历历在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