呵护和平
作者:不详 (字数:900字)
呵护和平
――观〈〈为了胜利〉〉有感
德化第二实验小学陈荣锋
瓦蓝的天空,明媚的阳光,灿烂的笑脸……你可曾想过这一切美好的事物,幸福的生活是千千万万革命先烈浴血奋战而来的。影片〈〈为了胜利〉〉全方位展现了中国人民抗击侵略为争取和平付出的艰苦卓绝的战斗历程。
影片中反抗日本 * 一幕幕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让我从心灵受到巨大的震撼。影片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1937年“七七”事变、1941年珍珠港事件和1945年日本投降这四个重大事件切入,既展现了抗日战争艰辛的全过程,战争的肮脏、罪恶,及它带给人民的各样苦难。又再现了中国 * 和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中华儿女为和平幸福生活,不怕牺牲、浴血奋战的英雄气概。更让我气愤的咬牙切齿的是小日本犯下如此滔天罪行后竟不思悔改,还试图篡改历史,掩盖其罪恶行径。日本宫崎县 * 家乡那塔身雕刻着“八弘一宇”四字的塔就是再好不过的铁证。这个集黑暗罪恶于一身的“战争塔”修建于1940年,它身上有来自长城的砖石,来自南京明孝陵的浮雕,还有来自中国上海和香港的、马尼拉的、苏门达腊的……每一块砖石都是日本军帝国主义侵略野心不容毁灭的铁证。而现在日本的右翼分子对历史所犯的错误无一丝忏悔、内疚,继续参拜 * 。而且世界还存在许多局部战争,中东等地区空中硝烟弥漫,战火纷飞,许多人为此流离失所、流血牺牲。这是全世界热爱和平的人民所不能容忍的。
现在,我们的世界拥有着灿烂的阳光,盛开的鲜花,可爱的鸽子。但人们不会忘记:在战争的铁蹄下,尸横遍野,流民哀号,多少鸟儿为此被迫离开生养自己的祖国,日思夜想着回去重建破损的窝。和平这一响亮的声音将响彻世界每一个角落。〈〈为了胜利〉〉已不是简单让人感动,它更应该激发每一个中国人对祖国那份沉甸甸的爱和责任感,及全人类对和平的渴望之情。
灰色的过去,黑色的侵略,红色的奋战,金色的胜利,绿色的和平,蓝色的现在,这就是五彩的历史。它提醒着我们和平生活是来之不易的,今天的我们更要让绿色洒满人间,让和平之花在世界各个角落傲然绽放。


专题推荐:
猜你喜欢:
- 暑假期间,我读了一本来自汤素兰写的小说,名叫《珍珠》。读完这本书之后,我十分怜悯文中的主人公,但也她美满的结为果
- 暑假期间,我看了一部名叫《冰河世纪》的电影。这是一部美国卡通片,讲述了在冰河时期,一只长毛象、一只树獭和一只剑齿
- 暑假里,我读了《夏洛的网》这本书。这是一本讲述一只可爱的春猪和一只织网的蜘蛛之间真诚、美好的友谊的童话小说,很是
- “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这句耳熟能详的话,我在观看电影《青春雷锋》后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电影《青春雷锋》讲的是雷锋的一生。
- 上帝可以购买吗?很多人都会这么问?是的,上帝根本不能够购买,真正的上帝,是人们的爱心! 一个男孩捏着一美元硬币
- 今天,我在考卷上读了一篇文章,题目叫《为别人喝彩》。读后,我为演奏家和法国代表团的宽宏大度、公正、无私的心所感动。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位小提
- 我觉得这好象不是一本书了,像一个人的人生,像林海音的人生。这本书写了林海音往年的故事经历了酸甜苦辣。作者的心情时
- 冷冷的夜空,宁静而又带着点感人至深的亲情,夜风划破了夜的宁静,向我诉说着一个感人的故事,伴着清冷的月光,我的心被
-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自从读了《弟子规》以后,我感觉我有了明显的改变。一个任性,娇气的高
- “开辟鸿蒙,谁为情种?都只为风月情浓。趁着这奈何天、伤怀日、寂寥时,试遣愚衷。因此上,演出这怀金悼玉的红楼梦。”读了这段话,不免有些沉痛
- 无情的秋风吹卷着地上枯黄的落叶,呼呼作响,带着阵阵凄凉的与感伤吹着、吹着……秋风把我
- 假如我说从《地板下的小人》这本书里读出了“心酸”,你不会不同意吧。 起先,它是叫人咯咯
- 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有感 最近,我读了海伦?凯勒的自传《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令我深有感触。 《假如给我三天
- 英国小说家笛福的处女作《鲁滨逊漂流记》描述了主人公漂流海岛,战胜困难,艰苦创业的传奇故事。小说写得真实自然,富有
- 第一眼见到它,已经被它深深的吸引了,再仔细看,令我热泪盈眶。到底是什么样的决定?为什么叫闪着泪光的决定? 怪妞
- 我看了《开学第一课》这部爱的主题节目以后,我思考了很多,爱是分享、是力量、是承担、是荣耀。只有爱才能让我们的祖国
- 读完了《漂亮老师和坏小子》这本书后,我渐渐感觉到:淘气的孩子不一定就是坏孩子。而学习好的孩子呢,也不一定就当然是
- 在欧洲的意大利,这个古老而文明的国度,有两本书是孩子们的必读书,一本是孩子们爱不释手的《木偶记》,一本就是风行全
- 连着好几天,我都在津津有味地读着叶永烈叔叔编着的《科学家的故事100个》这本书。书里面《从“红领巾&
- 清史稿记叙了这296年,一个曾经雄姿勃发而有曾丧权辱国的王朝,从清太祖努尔哈赤定都赫图阿拉到1912年2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