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遗忘的“郑和”——记历史航海家王景弘
作者:游德馨 来源:福州日报 2015-02-08 17:11:14(字数:1900字)
郑和下西洋,是人类航海史上的伟大壮举,也是我国对外开放史上的光辉里程碑。然而,在“下西洋”的航行中,有一位与郑和并肩领航的核心人物,其姓名、身世及历史作用却鲜为人知,他就是福建籍先贤王景弘。
王景弘是明代漳州府龙岩县集贤里香寮村(今福建省漳平市赤水镇香寮村)人,因拥立皇储有功,荫及嗣子王桢世袭南京锦衣卫正干户。自1405年起,与郑和受命共同率领船队七下西洋。船队远航经过东南亚、印度洋,到达红海和非洲东海岸,遍访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1433年,郑和在第七次下西洋途中,病逝于印度古里,王景弘率船队安然回国,完成使命。第二年,王景弘再次奉命前往苏门答腊国,这是他第八次下西洋。王景弘与郑和一样,得到明成祖、仁宗和宣宗的重用,在第七次出洋前,明宣宗还赐诗给他,称其“昔时将命尔最忠,大船摩拽冯夷宫”,以表彰他的航海技术和统领船队出航的功勋。王景弘在使团中,与郑和一样同居于正使领导者的地位,在第一次下西洋时便已确立。据《明史》记载:“永乐三年六月,命和及其侪王景弘等通使西洋”。现存于世的《娄东刘家港天妃宫石刻通番事迹碑》和长乐《天妃之神灵应记》碑碑文也记述“明宣德六年(即公元1431年),岁次辛亥仲冬吉日,正使太监郑和、王景弘的字样。在南平雪山寺发现的一口铜钟,铭文也镌刻“太监郑和、王景弘等同官军人等”的字样。
下西洋航行结束后,博学多才的王景弘大力宣扬郑和下西洋业绩,晚年还撰写《赴
西洋水程》、《洋更》等航海实用手册,向广大民间航海者传播航海经验,促进民间航海事业的发展,成为不可多得的航海史料。
据史料记载,与郑和并肩领航的王景弘具有丰富的海上航行经验和杰出的指挥才能。在使团船队中,郑和主要统领军事外交事务,王景弘主要统管航海技术及后勤保障事务。据清代《西山杂志》记载,王景弘在出航前“雇泉舟,以东石沿海各械导引,从苏州刘家港入海,至泉州寄泊”。在集结船队下西洋出发前,王景弘负责在福建督造和征集船舶,甄选航海技术人员,船队给养补充和对外贸易货物的采购。在航海的过程中,他又负责航海针路的确定和行船方向、速度的把握。
王景弘作为船队航海技术方面的统领,管理着一支由船长、舵手、水手等专业技术人才组成的船工队伍,在艰难复杂的海洋环境中,数次完成远航任务,如不通晓当时先进的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是不可能的。当时,中国的造船和航海技术都是世界一流的,船队使用了指南针、过洋牵星术等先进的航海导航技术,共有宝船、战船、水船、粮船、马船等大大小小的船只200多艘,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远洋船队,其中最大的宝船长125.65米、宽50.94米。王景弘还掌握一定的医术,能医治病痛,在东南亚至今仍流传着他替当地人民治病的故事。王景弘亦具备杰出的外交才能,是明初中国与海外诸国睦邻友好往来的外交活动家之一。郑和与王景弘下西洋是以和平友好、寻求“共享太平之福”、促进共同繁荣为目的,开启了科学航海、和平利用海洋资源的大门。他们在下西洋过程中与沿途国家友好交往,不仅给海外诸国带去了中国的丝绸、瓷器和茶叶等,同时也把世界各国的先进文化、技术、商品带回中国;更为重要的是向海外各国传播中华文化,将中华民族热爱和平、崇尚科学文明的精神散播到世界各地。这是我国历史上一次对外开放与交流的壮举,与海外各国建立了睦邻友好关系,在海外各国民众中产生深远的影响,为中国乃至世界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不朽的贡献,王景弘亦不愧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航海家之一。
郑和下西洋迄今已600年,许多史实因年代久远失传或尘封。对王景弘史绩研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这使得对“七下西洋”的研究工作缺少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近年来,国内专家学者对史料认真考证,拨开历史浓尘,王景弘的生平业绩逐渐清晰起来,并考证确认了王景弘的祖籍地。
对王景弘的研究,是对郑和“下西洋”研究深入发展的结果。通过对王景弘的研究,明确王景弘在八次下西洋中的地位和作用,充分肯定王景弘的历史功绩,不仅拓宽了研究郑和的视野,而且推动了郑和研究的发展。福建是郑和下西洋船队出国和归来的主要集结驻泊地,郑和船队的许多船是在福建制造的,大部分船工水手也是在福建招募的,许多货物更是在福建装船的。作为福建人的王景弘,熟知海情,在航海准备阶段和航海过程中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与郑和一起创造下西洋辉煌业绩的王景弘及许多船队成员,他们身上都闪耀着中华民族的优秀品德和智慧,凝聚了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的精神。王景弘的一生,无论是与郑和共同创造了“下西洋”的航海壮举,或是致力于发展中国与海外诸国的友好关系,潜心整理下西洋航海资料等,都无愧于与郑和并列而载入史册。


专题推荐:
猜你喜欢:
- 老家与闽清交界。上世纪50年代,家乡未通公路,我得徒步60多公里山路到县城上中学。天蒙蒙亮,我挑起行囊,一头是衣被,一头是书簏,带上干粮,与
- 立冬过后,温度骤降,天气一天比一天冷,我每天都要步行十分钟,然后搭公交转地铁赶去公司上班。公交车还没来,剌骨的晨风刮过脸颊,我也学着路人的模
- 菊花,开在篱园边,最好。不需太多,就几棵,零零星星地散布在那儿。竹篱疏落,几根牵牛花的藤蔓,璎珞缠绕,似是柔软 * 的秋思。金黄灿然的
- 山水画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并在东方绘画中成为富有特色的艺术。王倩兮的山水画取众家之长,“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不但继承传统,更汲
- 放学路上,在溪尾路边,我看到了感人的一幕。 街道边的围墙脚下,一位中年盲人坐在破旧的折叠凳子上。他头发蓬乱,双眼凹陷,如同干涸的湖,没有
- 高高的山梁上,一个瘦小的身影一步一步移动着,她背着一背篼收割的柴禾回家。蓬乱的山草下,她单薄的影子几乎被那一大捆沉重的柴禾吞噬。于是,腊
- 我的房间,摆着一张祖传的百年古床。奶奶在世时常常对我念叨:这是一张楠木古床,是曾祖父用28担稻谷到福州北乡定做的。于是,我几十年
- 山水属于自然,再好的美景可以欣赏,可以留存记忆,却注定不能带走。千百年来天游峰巍然屹立,看尽世事沧桑,也看遍行者百态。山是那座山,游
- 这可不是“僧敲月下门”。 我说的是那几年,逢年过节,我们村的堂嫂总要给我家送两只鸭母和一些鸭蛋。一到门口,她就喊:“伯母,
- 小心先生是我的同学。其实他也有自己的名字,只是由于做事太过小心,使得我们更愿称他“小心先生”。他的小心是有名的,比如和他一起过马路,
- 独坐窗下,望着窗外的秋雨,细细的雨线密密地织着。“秋雨绵绵轻烟绕,泼墨挥毫天地间。”凝视着绵绵的霏霏细雨,秋的凉意丝丝入怀。沏一壶热茶,
- 在福州生活几年,对于于山,总有一种特殊的情愫。偶有几次探寻,也只是流连于它外表的静谧,蜻蜓点水,而真正走近它,却是一次偶然的机缘。那
- 很久以前,在某个深夜,一个人静躺在床上,听“晚安厦门”节目。主持人的声音像水一样流淌在四下安静的空气里,他说,这个城市迷离。厦门的夜,点
- 记得那年我刚上大学,一个人在外地过中秋节,心里特别想家,于是便和舍友一起逛超市。超市里月饼正在打折,我便花掉几天的生活费,给母亲买了两块月饼
- 这个叫山后洋的自然村,在“大集体”时期人口达300多人,现在很多人都外出了,村里只剩下几十个人,百分之八十都在六十岁以上,堪称“老人村”
- 狮子峰位于沙县三姑村,海拔高度1008米。这样算来,并不算太高。但是,当你站在三姑村,就会看到巨型的狮子!会被狮子高扬的头颅的气势所
- 我每天上班的这个大院里有许多山茶,其中一棵是单体红山茶。3月2日上午,当院子里所有山茶陆续开成气势的时候,单体红山茶从树上谢落了最后一朵花。
- 早年读书,看到深山里的千年古刹之中,黎明的第一道曙光穿越树丛,一个小沙弥手执一把长长的扫帚,不徐不疾地清扫着层层落叶。心里遂向往之,如此晨钟
- 赛场上,“加油”的喊声震天响;加油站里,工人叔叔正在给一辆辆汽车加油。人需要加油,车子也需要加油,这“加油”究竟指什么呢?原来,这个词语还真
- 漂泊多年后回到故乡,在一个雨打芭蕉的黄昏,伫立老家斑驳的屋檐下,暮然见邻家一女孩倚窗而坐,倩影窈窕,似曾相识。这般触动心扉的感觉,就如同我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