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水三态
作者:不详 (字数:900字)
人心如流水,流水似人生。
我曾经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人对生活,对事物的态度应该是怎样的?后来,我偶然的得到了水的启示。
水让我分为了三态:死水态,硬水态和流水态。
死水态――这是一潭无情的死水。这种人生态度就某种意义上而论,是一种麻木的,毫无人性,无意义的人生态度。曾经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三个日本鬼子进入一个村庄,命令村民互绑后,走上前去,等带刀刃降临。两千多年的封建礼教竟使这群村民如机器一般接受了死亡的指令。可悲哉!身躯的死亡并不是真正的死亡,心死,才是最终的死亡。
硬水态――士可杀不可辱的气概。这种人生态度按俗话说,就是硬碰硬,以强制强。这样的人生态度是不可取的,但在历史的长辄中,却碾出了无数有着这种心态的人物传奇。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却一生隐居山林,失去了更好发挥才能的机会;屈原不得重用,虽作《离骚》,去纵身汨罗江,失去大好前程;鄙干直进忠言,虽尽心与主,去遭剖心挖腹,终而不善……这就是“硬水太”人的结局,我也不赞同这样的心态。
流水态――曲折环绕,刚柔并济。这种人生心态是最值得赞扬的。它是那种温柔的流水,无惊涛骇浪拍岸的汹涌和静止不动的呆板,它遇石则绕行,遇沙则冲击,哪怕纵身万丈,泻入潭中,继而流动,永不停止。一切阻碍,在它这里似乎都不奏效,反而为其增添了不少魅力,以其平和、温柔的特点征服了所有困难,最终达到目的。这更是一种士可辱不可杀的观念。翰信无疑是这种
人物的典范。未封名君时,受一市井无赖的跨下之辱,但这反而成了韩信成功的动力。富有军事才能的他最终统领千军万马,高官厚禄,流芳千古……
现在这个时代,我认为更适合社会的应是“流水态”,不是“硬水态”,更不是“死水态”。因为社会是无限的,倘若我们各比一条小河流,在人生的无限路上,有谁不愿意选择风平浪静,一帆风顺的呢?
人生如流水,流水似人心。
流水有三境,人生须当寻。


专题推荐:
猜你喜欢:
- 阅读完《完美的失败》,我有一种说不出的气愤与无奈。无奈依然有人受文学历史的戕害,将历史与文学当成了党的基本路线,
- 微弱的晨曦肆意地洒落在那片幽绿,有点刺眼的反光却分明给了我一丝真实的幸福感。 偶然间发现那堵墙(爬山虎构筑的屏
- 昙花苦苦酝酿三个月漫长的等待只为了那灿烂一瞬的释放;蝉,四年苦工,只为追求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候鸟历经艰险的远足
- 《三国演义》的刘备仁慈,宽厚,忠义。我们不必去翻历史,就凭小说所言,细读之,刘备果真是这样的吗?不,那是刘备装出
- 人生难免会有抉择,一个抉择即为一步,禅语有云:“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由此观之,一步
- 寂寞年华——一个人的诗。 选择人潮似海?选择万籁俱寂?选择一个人写诗。 青春,是年华
- 春暖花开,树发出了新芽,心也蒙上了一层厚厚的绿装。冬天的寒冷,让心干枯,破裂,而春天的到来,让心湿润,更新,但它
- 穿过历史的轮回,越过时间的长河,有许许多多的人因诱惑而永生,而有的人也因诱惑而消亡。 苏洵,一个以策论为主的散
- 时间除了使人忘记爱情之外,还使人忘记梦想、原则和朋友。 一个事业成功、头脑精明的大商家大概忘记了他年少时候本来
- 曾几何时,在众说纷纭中彷徨,找不到前进的方向;曾几何时,在他人的只言片语中迷茫,缺少一双飞离困惑的翅膀;曾几何时
- 张爱玲对于整个旧上海来说,是一段抹也抹不去的不朽传奇。她文字中那种刺人的狠劲和准劲,还有对俗世人心的洞察力和切肤
- 人,与生俱来的不是善,也不是恶,而是无知。 蒙田说,我们知道的东西再多,也只是我们不知道的东西中的一部分。
- 京剧舞台上,白脸曹操冠带辉煌,高唱:“世人害我奸,我笑世人偏。为人少机变,富贵怎双全?”
- 读完《詹天佑》一天后,我静静地坐在木椅上,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激动、气愤、着急、高兴一齐涌上心头。我眼前不由地浮起
- 风,吹散了身边的怨气;雨,浇灭了心中的怒火。 震撼那华夏九州的风钻进了我的躯壳,惊扰那轩辕子孙的雨渗进了我的肉
- 人有两种需要:一是身体的需要,一是心灵的需要。饿了要吃饭,渴了要喝水,冷了要穿衣,行路要坐车,类似这样的一切都是
- 每个人都有暴力倾向,都存在暴力意识。 暴力意识,他随着人的成长而成长,他在于人的心,或深或浅,仅此而已。他在人
- 曾今问自己该相信网络这个虚拟的世界吗?可是没有人可以给我回答。隔着一层看不透的雾,然后拼命地想要找到温暖的倔强。
- 沐浴过后,心清如水。窗外虽已夜幕,但仍保持的高温,折磨着爱思索的人们。 忽然,一股凉风盈盈袭来,淡淡的柠檬香弥
- 四维说过:“和文学沾上边的孩子一直都不会快乐。”我觉得自己和文学有一种不解之缘,像是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