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作者:不详 (字数:900字)
不同的人对待读书的感受都有所不同。像我,我将读书当做一种享受,没什么可比舒静地坐在书房里看书更享受活的了。
读书,特别是看好的书籍,在看的过程中,我们会感觉到我们正在与一位高尚的朋友在进行着思想交流。好的朋友可以教给我们好的东西,甚至于让我们更好地感受生活带给我们的一切,让我们更好更快地成长。
学校的课堂只不过是多一个老师在引导我们,多一些同学在促进我们,多了一张我们渴望被人认同的证书而已。我常常在想,学校是否就因了可以分发给我们那份证书而特别,否则我们在家自习与在校学习又有什么不同??得到的结果好似就跟我自己想的那样的,并没什么特殊之处可言。学校不过就是那么一个可以将不同的学者召集在一起的地方,然后她的命令一下,所有的人就都朝着那一个闪亮的地方奔跑。这就是读书的悲哀了,把什么的一切都归在学校里,除此之外,课外的读书好似就没什么益处可言了。甚至于家长也会禁止我们看除了学校颁发的书本以外的书籍。有人说现在读书学到的知识也没什么用,其实,我们从学校里学来的死知识其实并不是一无所用的,虽然跟我们说的一样,她确实是死的,但人是活的,一个生命的复苏,往往是由死到生的过程,而我们人的大脑对于书本的那些知识来说,我们就是一个可以使她们复活的机器。就像看书一样,每一次看完之后,我们都会有一些感受,于是呼,她们不就成了我们的东西??这样一来,她们就成了活的了的东西,是我们在过去的知识上创造出来的,她们是生的了,像我们一样,她们会跳了。
我读书,我喜欢,只是因为我想在思想人格方面提高自己,我希望我可以受人尊敬,也希望我能够依靠我的力量让我身边的人更美好,所以我读书,我并不认为读书不可以为我们带来什么,因为我也是从读书的过程中得到成长,比在读书过程中我所得到的快乐,比如从交流中我所得到的思想上的理智,比如将她们当成自己的偶像,让自己学习她们的优点,让自己更纯洁、更善良、更胸襟宽广!这就是我读书所得到的目的。关于读书,每个不同的人都有自己的感受,不管我们各自的感受是什么,我们都不能够否认读书是一件浪费青春的事,其实没什么事比读书更好的了。


专题推荐:
猜你喜欢:
- 早上,我和一位同学一起回学校.途中有一处是建筑场,为了抄近道,他毅然的走上了那片建筑地.糟了他突然大声叫,脚被刺
- 坐在教室那个被人遗忘的角落里,静静地翻着手中泛黄的粗糙的纸页,是我所喜欢的那种,带着些许古典气息,掺和着纸的气息
- 钱是什么?钱是一种符号,是一种象征,更是生活的另一种诠释。 有些人富裕,也有些人贫穷,这都是以金钱来衡量的。我
- ——本文系第二届全国“少年之星”创新作文大赛第一赛季一等奖作品 一 江边的一个小村落里有一棵古树。已经很老很
- 对于公式,大家都不会陌生。在我们从小到大的成长过程中,遇到许多的公式,数学公式,物理公式或化学公式。但什么是人生
- 音乐的艺术在于旋律,抑扬顿挫,高山流水,使人如沐春风,忘忧脱俗;美学的艺术在于自然,青山绿水,鸟语花香,令人心旷
- 美丽的茶花,朵朵开放,又一一凋零,你短暂的一瞬带给人一阵淡淡的哀伤。 或许,埋藏在这个故事之下的本身就是一种深
- 一直以为,假如可以看得更仔细,就可以看见幸福——那淡淡的,几乎看不见,细微的碎片高高在空
- 也不知道拿笔闯天下还要多少时日,只知道握笔的手指已生出厚厚的茧。应该还要很久吧。 高中三年,是一场漫长的战役。
- 美国纽约闹市区的一幢大厦里有这样一部有趣的电梯。在不足两平方米的空间里,贴满了各式各样的风景照片,电梯角落里摆着
- 很难想象在很早以前地球是个什么样子,美丽的山川河流,矫健的飞禽走兽,茂密的森林,明媚的阳光。可是曾几何时,这已经
- 那一晚的风雨似乎烧熄了生命中所有的希冀:那一张辞退书似乎斩断了你所有的道路:那一次失败似乎催跨了我生命中唯一的寄
- 第一次发现我会被一个残废的现代作家所深深震动,第一次我感觉读了一篇真正好的文章,第一次我会在读一篇文章时悄悄地流
- 时光冲冲,高一的学习以过了一半了!放假了!见不着同学们`很无聊很无奈。昨晚昨了个梦,梦回了我们初三的最后一届校运
- 每当遇到难过的坎,或有很棘手的事一时半会过不去,或命运让我感叹无能为力时,我就会想到爸爸。如果爸爸现在还在我身边
- 灾难无情,人们是否仍还怕惧?不能忘却的5月12给了人类怎样的一个难题?在这样的环境,我们不能安宁。至今的主题,仍
- 我们不能忘记,忘记68年前的卢沟桥事变;我们不能忘记,忘记那惨绝人寰的南京 * ,这些现代史上破天荒的残酷记录。
- 摘要:勿以物喜,勿以已悲。经过了多年后,留在我们的记忆里的往往都是些美好的东西,对别人对自
- 不知从何时起,妖冶怪异的女郎,艳丽浮华的色泽,以及拙劣的拼字游戏,代替了素雅洁净的草木,占据了杂志的封面,如一个
- 知识,是人生命链条的环,知识的链条是无穷无尽的,他通过人从遥远的过去伸向灿烂的未来! —&mda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