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如鱼
作者:不详 (字数:1000字)
人到底是为什么而活着呢?有的人一辈子拼死拼活也只赚了个温饱;有的人则一呱呱坠地就丰衣足食,然后一辈子就只剩下左钻缝右钻隙地追名逐利了;更有甚者,有的人虽早已名利双收,但依然想着能更上一层楼地来哗众取宠一下以便多钓一些名誉,世态万千,可悲可叹!
前些日子看过一篇小说,讲一个大活人有一天突然发现自己的户籍被注销了。于是为证明自己还活着,他四处找人为他做证明,但都没什么效果。终于,在小说的最后,他选择了以砸派出所玻璃的违法行为来证明自己活着!!小说作者在小说后记说:“如果为身份活着还说得过去,可为身份证活着,实在令人不明白。”
为身份证而活着当然是没什么必要的,但为身份而活着,在很多人看来,可就不是什么“还说得过去”的事了,而是十分必要且仿佛很“光明正大”的事了!也正因为此,所以很多人都希望着有一个正式的正面的形容词来加在自己大名的前面,比如说张三希望自己名字前有“诗人”二字,李四希望自己名字前面有“思想家”三字,王五希望自己名字前有“大哲学家”四字。所以金庸希望在自己名字前加上“作家”二字或“作协荣誉副主席”七字,也就完全可以理解了。
或许有人会说:“我们早就知道金庸是一代武侠小说宗师,早承认他是作家了,他有必要加入那劳什子作协吗?”我的回答是:“我们承认他是作家是一回事,人家作协承认他是作家是另一回事。要知道,武侠小说这一文学体裁在前几年可还被人贬得低之又低,是近几年才被拔高了地位。难得如今作协大门开得那么大,金庸又已经是耄耋之躯,不赶快“正名”更待何时?
其实吧,我总觉得作家在很多时候就跟鱼一样,有的作家喜欢自由自在地在大河大海里畅游,去接受各种各样的考验,活出自己的风采;而有的作家则向往着所谓“平静安宁”的日子,于是乎就放弃了自由,从广阔的河流海洋里一跃而进作协这个大鱼缸,成了一尾尾供人观赏的鱼。只是有一点:在大自然里,喜欢自由自在生活的鱼是占绝大多数的,而在人类的社会里,喜欢在“鱼缸”里生活的“鱼”却占了多数。这,不可不谓悲哀!!


专题推荐:
猜你喜欢:
- 历史如水,发于涓涓细流而归于汪洋恣肆;历史如画,以淡画轻描起笔而以浓墨重彩收篇。历史如一个行色匆匆的旅人,从上古
- 摘要:“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
- 读完最后一行字,我静静地合上这本厚厚的《简·爱》。刚才的波涛汹涌,刚才的喜怒哀乐,都随着这一动作而
- 春风依旧桃花笑,清酒一壶浓半山。淡泊宁静如浮云,灯波桨影叠叠、满和谐。 ——题记 渔
- 从公开的文字上看,牛市中华大地上仅次于那虚无的龙的最高贵的生物,甚而,有时地位却超过于国人。 对于龙的说法,我
- 来去匆匆,每个人都只是历史舞台上的一名过客;聚散离合,人总在世事苍海中漂泊。“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上帝所赋予每个人的幸福的含量都是相等的,关键是你如何利用自己手中的砝码让幸福的天平向你倾斜。 —&
- 信心,是一位成功的人的必要条件。家长与老师在教育与教学上都要注重培养孩子的自信心,以下就有一则故事:在美国的一家
- 记得我国古代的一位名人说过:“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
- 爱默生曾说过:“习惯是思想和行为的领导”。 刻苦,勤奋的习惯造成的事业。简朴、节约的习
- 早就觉得这个世界是疯狂的,今夜无眠实在让人难耐,心像是被绑架一般的恐惧; 我边写稿子,边欣赏电影《金刚》,眼看
- 夕阳西下,明白自己已经度过二十个春夏秋冬。不舍的情怀,难忘的记忆,还有属于我自己二十年来的思绪。 打捞我自己,
- 我们是这个城市舞蹈的精灵,聆听着时光流去的跫音,然后在时光的潮流中拾起曾经散落的幸福碎片。 我是这个城市中习惯
- 苏轼在他的《赤壁赋》中这样说过:“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可见生命之短暂与脆弱。一脚
- 在这个世界上,风是免费的,友情是免费的,信念是免费的,……让我们取一钱友情,三钱亲情
- 作为新新人类的我们,在面对生活的多元素时,也在不断接受新鲜事物,不断赏试,不断放弃,只有这样,才能走出自己。
- 听,那是什么声音,仿佛从地心传来,穿过古老的荒漠,穿过奔腾的黄河,穿过漫漫的时空,一直来到头顶的天空,分明响在我
- 生活被如沙的时光悄悄掩埋,当我们回首时,已了无痕迹。然而当我们真正去聆听和抚摸这封尘的记忆时,我们能感受到,那朝
- 参史以读,拜将军之勇武;凭心而论,悼大汗之英灵。腹肺言语,道吾所慕;登高作赋,聊以抒情。 蒙金戮,遭宋辱,起义
- 时间是一座城,包罗世间一切。 这座城同时也是一座迷宫,生是入口,死是出口。在这座城里所有的路都只给人一次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