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
作者:不详 (字数:1000字)
在中国人的文化底蕴中,山代表了数种迥然不同的人文符号。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向往田园生活的人们喜爱山的真实写照。山,在人们心中一直充满着诗情画意。宋代画家郭熙对山作了一个很形象的概括:“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山,无论是春夏秋冬,总然是美好的。青山如果加上绿水的点缀,便是远离烦嚣的另一处人间仙境。高山流水,如果伴有瑶琴知音,又该是怎样一种赛似神仙的生活?因为山的魅力,消极避世者总期待“种得春风二顷田,远离红尘万丈波”的生活,虽然只是纯美的想象,但它却承载者数千年无数名人墨客沉重的心灵寄托。
但是,山对于政治骚客却是一种“行路难”的禁锢和羁绊。“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横遭贬谪,山水重重,意味着政治前途的黯淡和施展抱负理想的落空。“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政治骚客对自己的政治前景和人生际遇不满,万重之山自然变成了郁结和发泄的对象。青山,也变成了无数失意的政客埋骨他乡的荒冢。晚唐着名宰相李德裕当国六年,可谓勋业卓着,后牛、李两党争斗,牛党当权,李德裕被排挤,连遭贬黜,直至贬为崖州司户。其诗句“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正应验了他的命运,崖州青山最终成为了他葬身之所。忠魂埋骨青山之中,可悲,可叹!
而山对于山里人,却是一个很神秘的名词。神秘,是因为山里人对山本能的敬畏。山很深邃,山里人读不懂。最直观的,他们知道山里有野兽,人类的力量无法抗拒;他们知道山很大,迷失山林可能一辈子都出不来;他们知道山很无私,赐予他们土地和食物。山里人畏惧山的力量,同时依赖山的恩赐,山里人甚至相信山里有神仙,主宰着山里人世世代代的命运。山里人很俗,不懂山的美,俗到“终南阴岭秀”和“窗含西岭千秋雪”的美景对于他们只是虚设和浪费。山里人也不一定喜欢山,山路十八弯、山路的泥泞和山区的贫瘠让他们困窘难堪。有的走出了大山,可是落叶归根注定是他们的命运,山里人对山,冥冥之中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依恋。
山,让有的人付与千年的深情却可望不可即,让有的人害怕被围困而避之千里,又让有的人因为畏惧和感恩而在宁静中世代守望!山,你是一个很难定义的名词!


专题推荐:
猜你喜欢:
- 在这个世界上,存在着一种可怕的东西,它的力量超乎于上帝,能使血肉横飞的战场挪移至人类心中,能使微不足道者放射惊天
- 换个角度想,方法会有很多;换个角度看,视野会很开阔;换个角度去感受,事情会不同?????? 繁华喧闹的大都市和
- 蓦然回首,你是否发现路我们已走过一段又一段。我们践踏在这风雨交叉的黄土上,当回头望去有时连我们自己都对自己麻
- 世界上一切的事物,都是劳动创造出来的,劳动可以说是万物之源。而节俭也很重要。对任何事物都得节俭,这样才能够富裕起
- 如果人生是一座巍峨的高山,那么锲而不舍的追求就是我们登天的云梯;如果人生是一汪波涛汹涌的大海,那么永不言败的追求
- 一天早上,我问自己,“你在干什么呢?”回答:“起床呢!”&ldq
- 留得青山在也怕没柴烧 留得青山在,也怕没柴烧。 高山之上,枝杈茂密,绿树成阴,本是永远的无忧无虑,让前人发出
-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王安石告诉我们:不可;无数事实证明,当然不可!
- 我泛一叶扁舟,从生命的源头起航,溯流而下,迎着风的方向驶入茫茫汪洋。离岸愈行愈远,我掌握着我生命的小舟,漂流在阴
- 不清楚是什么时候了,模模糊糊的。努力在记忆中寻找,却落了空,很是悲哀。 依旧如此吧,在大街上漫无目的的逛,也许
- 我对“家”这个字越来越没有归属感,它好像离我好遥远,无论怎么做都好像感觉不到属于&ldq
- 梦想要放飞,让它飞得更高更快,不要害怕它会掉下,因为它还会飞。梦想要点燃,让它烧得更火更旺,不要害怕它会熄灭,因
- 在此时说这样的话题好像很不搭调,有人想: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了,不会再有奴才了。可是,真的有,而且会一直存在下去!
- 从我们“哇哇”坠地那一刻起,我们便拥有崭新的生命。人的开始,像一张白纸,充满着对未来
- 前日,在一本杂志上得知我们学生在古时有个很诗意的名字,叫采芹人,是出自《诗经鲁颂泮水》:“思乐泮水,
- 也不知道拿笔闯天下还要多少时日,只知道握笔的手指已生出厚厚的茧。应该还要很久吧。 高中三年,是一场漫长的战役。
- 一个生活在黑色的世界里,没有阳光,没有风雨,什么都没有。偶尔有蜻蜓飞过,也不会停留太久,因为没有谁会喜欢生活在这
- 真正的勇者 大勇若怯,而非智者无勇;大智若愚,而非有勇无谋。真正的勇者,能够在社会的惊涛骇浪中,摆正自己人生
- 当虚荣蒙蔽了求真的双眼,当名牌充当了彰显身份的外衣,当攀比之风再校园里蔚然盛行,我们不禁要问:攀比从何而来?有人
- 夜仿佛刚被从泉水中捞起来,凉透背脊。星星都隐没到哪里去了?我不知道。我闭上了眼睛又睁开,周围都是和我一样将自己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