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物说明文]雀鸟为什么不吃虫
作者:不详 (字数:1000字)
①据《中国环境报》报道,江苏泰兴鸟雀成灾!数万只尚不知名的雀鸟,将1200多亩桃树刚吐的嫩芽尽数啄食。
②看到这个消息,既感到震惊,又觉得它似乎在情理之中……
③查有关资料,食植物的鸟类为数不少,但它们主要是吃植物的种子、果实以及花蜜。仅有少数鸟类,如松鸡和雀鹛吃野生植物的芽苞、叶以及各种蒿草等。像那种成群的、麻雀那样大小的、吃植物嫩芽的雀鸟,我花了很多工夫,就是查不到。
④不过,我们可以想一想,在连续数十年使用杀虫剂的今天,在农业区能够历尽种种磨难仍保持如此种群的鸟类,难道它们是吃虫子的吗?我们知道,虫子一多,人们心里就不舒服——这就像眼睛容不|得半粒沙砾一样,人们容不得它们的存在。在人为的环境里,那些虫子是不太可能大量存在的。也就是说,这成群的小鸟能在哪里找到这么多的虫子,供它们食用呢?或许它们是从别的地方长途迁徙而来的,即使这样,在它们的原产地也没有虫子可吃。原因很简单,如果有虫子,那些成群的雀鸟却只吃植物嫩芽,而很多虫子也吃植物的嫩芽,虫子又没有天敌,植物能活到今天吗?长此以往,以它们为食物的虫子早该绝迹了。
⑤据我的观察,在我们这里能够见到的,可称得上“群”的小鸟是白头翁。可在秋冬季节,它们是以几乎木质化了的秋枫的种子和只有一层薄皮的女贞子的种子为食。在春天,它们一样也不吃虫。不知这是不是巧合?总之,它们家族能免遭灭绝真是幸运!
⑥如果我们换个方式表达,可能就更说明问题:因为有了虫子,就会有人打农药,所以,吃虫子的小鸟,将不大容易成活。因此,我有一个朦胧的感觉:江苏泰兴的那些小鸟是长期被逼无奈才改变了习性的。
⑦几十万年前,大熊猫被严酷的大自然所逼迫,也改变了习性。毕竟,生存才是硬道理。那些来不及改变习性的雀鸟,就会遭到灭顶之灾!但令人遗憾的是,这一次恐怕不是大自然的逼迫了!
⑧幸运的是,江苏泰兴的雀鸟改变了习性,找到了新的食物。但那群改变了习性的雀鸟真的就能免遭灭顶之灾吗?
44.江苏泰兴数万只雀鸟将1200多亩桃树的嫩芽尽数啄食,作者为此而“震惊”。依据第③段的有关资料和后文的相关内容,分析作者感到“震惊”的原因。
答:
45.在第④段里,作者得出了怎样的一个结论?
答:
46.江苏泰兴那些改变了习性的雀鸟真的就能免遭灭顶之灾吗?为什么?(统观全文,讲述两个理由)
答:
理由⑴
理由⑵
47.作者写作本文的意图是告诉人们要保护生态平衡。那么,怎样才能保护生态平衡呢?
答:


专题推荐:
猜你喜欢:
- 她,山青水秀,气候宜人;她,物华天宝,经济争强:她,美酒飘香,年画流芳;她,古刹林海,人杰地灵。她就是镶嵌在四川
- 可西里自然保护区位于青海省境内无人区。建立于1995年。 可西里蒙语意为“美丽的少女”
- 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18—23题 ①返回式遥感卫星是重1800—2100千克的精密卫星,它由仪器舱和回收舱组成
- 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18—23题 ①返回式遥感卫星是重1800—2100千克的精密卫星,它由仪器舱和回收舱组成
- 阅读《飞机黑匣子》,完成38—43题 ①现代民航客机尽管采用大量新技术,采取许多安全防范措施,但意外坠机事件仍
- “啪”,又是一个我诞生了。我是谁?是带有传染病菌的——痰。现在,
- 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12—17题。 (1)植物的花香有着许多作用。 (2)植物的花有香味是为了传宗接代。植物
- 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18—23题 ①返回式遥感卫星是重1800—2100千克的精密卫星,它由仪器舱和回收舱组成
- ①钢铁工业、有色金属工业、建筑材料工业等产业是以开发利用矿产资源为主的基础材料产业,被称为资源型产业,在经济和社
- 英科学家研究发现,同站立或坐着的姿势相比,当人们躺着时,思维速度可提高百分之十,解决问题的速度会更快。因为躺下时
- 有人喜欢晶莹剔透的钻石,有人喜欢那纯洁无瑕的水晶。更有甚者青睐与价值不菲的翡翠。而我独爱那普普通通的玻璃装饰成的
- 像所有的天才一样,除了鲜花还有荆棘,困境在磨炼着莫扎特…… 当莫扎特16岁第三次赴
- 一个“又”字撑起了一个“亦”字立足于世界上,以一种永不静默的方式
- 回顾六十年前,到处都是疮痍满和被 * 的国民,令人目不忍视;到处都是枪林弹雨和 * 的哀嚎,令人目不忍闻。中国的近代
- 语文有水的平常。我们口里说的是“语文”,我们耳朵里听的是“语文”
- 一个人能够在一生中保持平常的心态那是很重要的。这将对他的工作、生活或健康,乃至他的寿命,都是不可缺少的。 我的
- 某位先贤老人家说过:运动是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由此在下推出:变化是永恒的,不变是不可能的。一日偶染风寒,深知与
- 阅读下文,完成1—5题。 你家纳米了吗 “你家纳米了吗?”什么事几乎都能先知先觉、赶在潮头浪尖之上的新新一族
- ①自古以来,人类就渴望有一双能透视黑夜的眼睛。微光夜视仪的出现,使人类的这一渴望成为现实。充分利用夜晚微弱的光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