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绿,生命的永恒
作者:南京名校 南京理工大学附中 张 湛 (字数:1000字)
首都北京取得了2008年奥运会的主办权,把绿色奥运作为主题之一,“绿色奥运”不光是一个口号,更是一种责任。北京绿色奥运的宗旨是:为奥运会提供一座空气清新、水质洁净、环境优美、节约能源和资源、市民具有良好环境道德意识的世界一流的生态城市。
绿色奥运是指在申办、组织、举办奥运会的过程中,以及在受奥运会应直接影响的举办奥运会之后的一段时间里,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能与人类社会协调发展。内容主要包括生态绿色,环境绿色等。
绿,使这个有三千多年文化积淀的古城焕发出更旺盛的生命力。绿,给北京的申奥添上一笔最为厚重最为绚丽的色彩。
蓝与黄混合成了绿,绿便是蓝天之下、黄土之上最美丽最宽广的颜色。绿,这是构成美的生活环境的基调,是充满着生命力的色彩。世界上所有的人都深爱着绿色,因为每个人都知道那是地球给予人类的最丰厚的馈赠。绿中孕育着生命,繁衍着未来。是“绿”缩短了世界各国人民之间的距离,是“绿”促进了世界的和平与安宁。
绿色是美丽的,大自然也是慷慨的。但这美丽与慷慨都是有限度的。毁掉了美丽也就毁掉了慷慨。沙尘暴、洪水、干旱……难道不都是大自然对我们毁掉绿色的惩罚吗?在强大的自然面前,我们衔泥结草好不容易建起来的家园一触即溃。那么,为了安抚愤怒的自然,珍惜、保护、创造绿色就是我们刻不容缓的职责。
懂得了这个道理,我们就应该更加珍惜先辈给予我们的大好河山。我们的立足点不应仅停留在当代,而应是我们的后代和未来。如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发展”我们的事业,我们的事业、我们的未来也不会有明天。是到考虑我们为绿色做点什么的时候了。这不仅仅是为了申奥。如果仅为了申奥,那一切岂不太肤浅且没有任何意义了吗?绿,牵动着自然的未来、人类的明天,为了保护这让人心醉神迷的绿,为了让青山长在、绿水长流,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
愿绿色永恒,愿生命永恒!
【亮点透析】
本文以“绿色奥运”的理念为话题,深情而又深刻地议论了生命之“绿”的丰富蕴涵。由“慷慨的”大自然给予人类的丰厚馈赠和愤怒的大自然对人们毁掉绿色的严厉惩罚这正反两面相对照,从而得出明确的结论:“珍惜、保护、创造绿色就是我们刻不容缓的职责”,最后号召大家为了让青山长在、绿水长流,一起行动起来,进一步揭示了“绿色奥运”的深刻内涵。文章层层递进,条理清晰,语言明朗清新、词恳意切,既以理服人又以情动人。


专题推荐:
猜你喜欢:
- 话题47:合作?? 希尔顿集团在当今世界旅店业中可称是临界在五洲,200多幢巍峨壮观的高楼
- 或许我的故事只是你曾经的脚印,或许我的言论只是你曾经的幼稚。然而面对你繁杂之后迷惘的眼神,请用我思考的优势助你跋
- 交流如雨丝般细微但不乏晶莹闪亮,它奔向大地,汇成细流,义无返顾地流入心灵交汇的江河。 交流如雨滴般无声胜有声,
- 【热点试题】 月亮,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被赋予特殊的含义。《诗经》中就有“月出皎兮”的
- 【热点试题】 “科技奥运”、“绿色奥运”、“人文奥
- 世界的多元化必然导致解答的不惟一性。感谢这不惟一 * :正因为此,我们才有可能展开联想的翅膀,腾飞于这丰富多彩、变
- 在挫折和不幸面前,不要说失望,不要说放弃,因为希望就在你的手掌上。不信的话,举起你的手掌对准太阳,血液与阳光混合
- 50年代末,全球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各国产品严重积压,通货节节膨胀,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英国的步求义鞋王有限公
-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5·12四川大地震来临之时,一位正在上课的老师,赶快组织引导学生撤
- 无论何时,月光都会将皎洁的亮色洒向大地,不管它是高是低;无论何地,蒲公英都会把种子撒向大地,不管它是贫瘠还是肥沃
- 太星人已占据了银河系中的大部分星球。 “下一个目标是--地球!”太星人妄图称霸整个银河
- 茶——茶香,那种不可思议的味道。在一个喝茶,爱茶的家乡中长大,小时候的我第一次喝茶时,一
- 我时常望着太阳落下的方向发呆,上面是绚丽的云霞,下边就是我梦归处--祖国大西北。梦想与现实的巨大反差,在这时方能
- 人生的旅程就如一次激情的航海,想要成功就要远行. ——题记 岁月总是伴着时光悄悄
- 我再次感到家庭的温馨 几乎每个人从呱呱坠地,来到这美丽的人世开始,就感到了家庭的温馨,并且这种温馨会伴着他们长
- 我感受到成长有许许多多的烦恼,并且这些烦恼在不断长大。 妈妈告诉我,我现在就要好好打基础,为将来进入社会,有个
- 我左盼右盼,上盼下盼,终于盼来了暑假的到来。 意想中的暑假是快乐无忧、笑声常伴左右的。但所有的一切都出乎了我的
- 朋友,当你胜利时,你充满着喜悦与激情。 朋友,当你失败时,你面带着沮丧与苦恼。 无论成与败,都已是昨天。那么
- 关于诺言,我国有许多成语,如“一诺千金”、“一言九鼎”、&ldq
- 人言:一毫米的裂痕可以毁掉一架飞机。或曰:一毫米长的头发丝上可以雕上一幅《清明上河图》。凡此种种,皆有实例作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