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高考优秀作文:倾听世界的答案
作者:考生 (字数:700字)
当你失意时,你是否会抱怨命运的不公吗?
当你遇到挫折时,你是否会感慨人生之艰难,停滞不前吗?
朋友,你不必这样,换一个角度对待生活,你会发现生活也是如此多彩。生活有如七彩之光,既有鲜活的橙,又有厚重的蓝,只要你坦然面对,它们一样会点缀着你精彩的人生。朋友请你不妨听一听生活给我们的答案。
当你在黄昏时分,去湖边走一走,你会发现垂钓者满面笑容,背着渔竿,手提空空的鱼桶。也许你会惊讶,他们的笑容为何如此灿烂,噢,请你不要惊讶,他们会告诉你,他们是在享受生活,垂钓者之心不在鱼而在渔,在这里他们忘记了世俗的一切纷扰,在这里他们回归自然,放逐自我。朋友当你看着夕阳西下,映红的晚霞照耀着金色的湖水中时,当你望着垂钓者那远去的背影时,你是否还会抱怨生活的不公呢?
“生活是美好的,你要学会发现!”这是垂钓者给我们的生活答案。
朋友,当你在清晨时分,走出户外,呼吸那不带任何杂质的空气,你是否会感觉新的一天是如此美好呢?远处一位环卫女工在扫地,你是否会鄙夷她呢?不,请你不要鄙夷,她是在奉献生活,当她看到整洁的大道时,她会会心一笑,她同时也感受到了生活对她的回报。朋友试着将自己从狭小的空间挣脱出来,用自己的身心去感知每一处细小的伟大,你会发现,当你为生活付出了,你会喜悦无比,这种喜悦,是世界上任何东西都无法比拟的。
“生活是美好的,你要学会奉献!”这是环卫女工给我们的生活答案。
朋友,生活的答案是如此丰富多彩,不要再去抱怨,不要再迷惘,只要你用心去感知,只要你用另一种态度对待生活,晴朗阴霾,同样是一种风景;甘苦酸甜,同样是一般滋味。请你记住,生活就如撒盐于烛,迸发出七色的火光。
生活的答案是如此丰富多彩,朋友希望你能在生活中撑起自己的一片天空。


作者相关文章:
- 2000年全国高考优秀作文:让心河绿水长流
- 2000年全国高考优秀作文:我爱这个七月
- 2002年高考优秀作文:张开双臂,选择博爱
- 2000年全国高考优秀作文:瞧这一家子
- 2006年全国卷II高考满分作文:给“面包”的世界加点芬芳
- 爱,并没结束
- 2000年湖北高考优秀作文:寻找美的答案
- 2001年高考优秀作文:丢掉“诚信”之后.....
- 2001年高考优秀作文:成长大学启示录
专题推荐:
猜你喜欢:
- “一花一世界”这是佛静菩提树下悟证宇宙人生的般若指挥,寻常细微之物常常是大千世界的缩影,无限往往收藏于有限之中。
- 2003年高考全国卷满分作文:有色眼镜引发的联想 人民网 走进眼镜店,
- 坐在窗边细细地品着一盏龙井,漫不经心地翻着一打报刊,感觉生活是如此美好。无意间翻到一篇令人触目惊心的报道:一名中学
- [原题回放]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一只老鹰从鹫峰顶上俯冲下来,将一只
- 相信自己是一种信念,它不是繁花如梦似锦,却如青松雪压不倒。正因为有了这样的信念,我们才会坚持到底,自信永远。
- 作者:杭二中607班 胡蕴(保送北京语言大学) 破败的茅草屋,低矮的围墙。雨滴顺着屋檐滑落,一滴一滴在泥泞的地表绽
- 湖南考生 夜很深了,躺在床上辗转反侧,父母还未回来,我有些怕了,也有些生气。一家三口挤在这二室一厅的房子里,家
- 怎样才能煮好一壶上乘的咖啡? 首先你要有一包上好的咖啡粉,或者自己买来咖啡豆亲自磨制,只有保证它的质量,你的工
-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们迈出的每一步对我们的一生都会有重大影响。 在正确的道路上跨出一步,你的人生会因此而
- 已经是深夜了,司马迁通过天牢的小窗,望着那漆黑的夜。幽蓝的天幕上,不见星也不见月,几处乌云低低地沉着,带着令人窒
- “圆以融,乃中庸之精义也。” 对于历史,老祖宗要求“盖棺论定”,但有些时候,往往是某人的
- 三人进商店寻解渴之物,喜甜者偏爱果汁,喜淡者选择矿泉水,喜欢又苦又甜者买下咖啡,三种味道不同,但却因不同而和谐―
- 曾经常常在想,文字的天地无涯无际,究竟该怎样用她去抒怀? 就好像是一支无法得
- 超越极限 北京考生? 孟子云:“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 成熟的麦子低垂着头,那是在教我们谦逊;峭壁上的野百合风吠起舞,那是在教我们执着;苍鹰自由翱翔于苍穹间
-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辗作尘,只有香如故。
- 时间的流逝,淡涤旧迹,仅留下微漠的平淡与悲哀。濮水之边,你翩然而去,仅留下楚使的瞠目与叹息。 或喜甜甘之味,或
- 大自然创造了人类,又给人类提供了一个又一个不断创造历史的机遇。而大自然的丰富多彩又是人类生活丰富多彩的源泉。古往
- 我:大家好,欢迎来到今天的《对话》节目。今天我们请到的是失败、机遇、成功三位朋友。现在请你们三位先自我介绍一
- 请迷茫走开 ?辽宁考生? 在当今的青少年中,有些人竟开始怀疑“公共场合上大声喧哗”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