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人为善,灵魂的彼岸
作者:不详 (字数:1000字)
与人为善,灵魂的彼岸
苏轼与惠崇戏语牛粪与如来,我们从这个小小的戏语中无法判断谁“心存牛粪”,而谁却“心存如来”。但就是这一个小小的戏语,却蕴藏着一个深刻的哲理:一个人内心的善恶之辨。
善,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单纯,善良,而是一个人内心的宽容,思想上的博爱,与人与物的忍耐。
为善是中国思想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讲的仁义道德,佛家讲的普度众生,道家讲的修身养性,都是一种与人为善精神的体现。古人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其中的“道”是什么,何以变化而生万物,恐怕其中的精髓就是“为善”。
姬昌初春打猎获母鹿而不取,以“善”而闻名,此后所以兴周;三国时,周瑜贪利而中计,受三气而卧于床,怀恨抑郁而终。
善从德来,得从容来,容从志来,志自“无欲”而来。故古人讲:有容乃大,无欲则刚。
“汉初三杰”之一的张良,在青年时有一次清晨外出,过一座桥时遇到一位老人坐在桥头,老人看到他时,故意把脚一缩,鞋掉到了桥下。接着老人很不客气地对他说:“小伙子,去把我的鞋捡上来。”张良恭恭敬敬将鞋捡了上来,并为老人穿好。后来张良由此得到一部兵书,继而成为了一名优秀的军事家。这就是著名的“圯下之履”。
张良若无虚怀若谷的德行,怎么可能与人为善。正因为他有指点江山,运筹万里的宏图,心中怀有济苍生于乱世的善念,才能使其行善而受益终生。
时光飞逝,到了现代社会,与人为善仍然是一种美德,无论东方西方,为善仍然受到充分的肯定。我们现在的社会讲“法治”,同时也提倡“德治”。何谓“德治”,就是要求人们净化心灵,与人为善,与物为善。
为善在有些人看来是“划不来”的,因为在他们看来,与他人为善会损害自我的利益,但如果每一个人都能够与人为善,我们的世界将会变得怎样?
这就要求我们提高自身的修养,陶冶自己的情操。我们与人为善,并不是为了索取什么。因此,我们自己心中只要有善念,就已经是精神上的升华,而不必去刻意要求别人怎样。
所以我们为善,为的只是达到心灵的彼岸。


专题推荐:
猜你喜欢:
- “清高”,这是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知识分子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如今已难见踪影,试看
- 人的一生大概分人的一生大概分为三部分:少年、青年、老年。 当我们从娘胎破肚而出,爸爸妈妈就时时刻刻守护着我,照
- 如果你十分真爱自己的羽毛,不想让它受一点损伤,那么你将失去两只翅膀,永远不能凌空飞翔. 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
- 我知道,这问题问得太白痴。那么轻盈的一滴,流过脸庞,常常只在瞬间。如果是那些琼瑶苦情戏里的演员,几秒钟就可以泪流
- 寒沙、牛羊,谱写大汉史诗 勇气、睿智,再现千古传奇 苍冷大漠,谱写思乡情史 千年之后,再听苏武牧羊 曾记
- “如果有人让我当最伟大的国王,一辈子住在宫殿里,有花园、佳肴、美酒、大马车、华丽的衣服和成百的仆人,
- “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孟老夫子
- 欧文说:“宽容是一切事物中最伟大的,是人性中的极致。”宽容不仅是一种美德,也是一种道德风
- “和则两利,敌则两害。”这是前些天, * 总理在两会记者招待会上对中美两国关系的看法。
- 《骆驼祥子》是老舍现实主义创作的一个里程碑,写于1936—1937年。小说通过一个洋车夫的苦难史,描
- 读罢文题,众人云“不”。我坦然,光天化日之下,谁又想把自己的缺陷展露无遗呢?谁又愿揭开自
- “相信自己,你是最棒的”这句话是每一个走向成功之路的人,随时随地都陪伴他们的一句座右铭。
-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地球上数以亿计的生物,经过漫长的岁月的淘洗、筛选,大量不适应环境变化的销声匿迹了。所以说,适应是保存、发展自已的基础
- 眼睛常要寻找别人的美,镜子却可以观察自己的丑。 同一棵树,有人看到的是满树的郁郁葱葱,有人看到的却是树梢上的毛
- 人生在世,谁能不犯错?犯了错误,我们希望得到他人的宽容;同样,别人 犯错时我们也要对对方报以宽容的态度.人与人
- 暑假开始时,我总要清理乱七八糟的书柜和书桌。卷子七零八落,课本藏头露尾,我的《唐诗三百首》又不知到哪儿去了。每次
- 俗话说:“人生中有两双眼睛,一双是自己的眼睛,一双是母亲的眼睛。”确实,成长生涯中,每每
- 王杰曾这样说过:“一个人只有拿自己的缺点与别人的优点相比,才能感到自己的不足,才会进步。一个人如果把
- 青梅煮酒,为论英雄。然而,如何为英雄? “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下之
- 人是有情感的,这情感既包括爱情,感恩,宽容,谦虚,勇气,达观等等,也包括绝望,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