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通
作者:不详 (字数:1100字)
“项羽,你降不降?”漫山遍野传来了汉兵的吼声。项羽冷笑着,缓缓拔出手中的长剑,就在这一刹那,宝剑的青锋伴随着血浆的腥红飞向天际,西楚霸王,一代英雄终于轰然倒下,但就在死去的那一刻,项羽也还充满了疑惑:“为什么?”
是啊,为什么?项羽英雄盖世,在与秦军的巨鹿一战中,背水一搏,与士兵持三日粮,以示必死,绝无还心,终于九战杀苏角,大破秦军,但为什么却输在刘邦这市井之徒身上?原因只有一个,项羽缺乏与属下、谋士的沟通。
鸿门宴中,便已体现出项羽与自己人缺乏沟通,在杀与不杀刘邦之间,存在很大分歧,以至于放走刘邦后,亚父范增破口大骂道:“竖子不足与谋。”与亚父范增的失和是项羽的致命伤,项羽自恃百战百胜,不听取他人意见,而亚父范增,过于老气横秋,一味指责项羽,使两人关系产生裂痕,最后刘邦采用陈平的反间计,使项羽猜忌范增从而气走范增,项羽无人辅佐,终于在乌江自尽。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项羽面对四面楚歌,独自一人悲吟着这首曲子,他输了。苏轼的《留侯论》中有这么一段话:“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也。”由此可见,刘邦是多么注重与谋臣下属的沟通,连项羽的季父项伯也被刘邦招笼过去,所以项羽必败无疑。
可见沟通是多么重要,有了沟通,人与人之间便产生了信任。记得李清照的绝句这样写道:“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想必也是为项羽的失败而惋惜吧。缺乏沟通是项羽战败的根源,我想项羽在地下也一定会懊悔不已。
沟通成就了刘邦“大汉”的霸业,也终结了项羽“西楚”的神话。
刘邦、项羽楚汉之争,刘胜项败,其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历代史学家对此早有论述,各有各的看法,但认为项羽兵败乃缺乏沟通所致,却是鲜见,读罢此文有“前无古人”之感。习作紧扣话题“沟通”,以现代中学生的视角审视刘邦、项羽的成败之因,立论高远,体现了考生“读史有眼,立论有识”的功力。文章篇幅虽短,但史料翔实,能自圆其说,论证思维严密。语言上也很有特色,形象的描绘与鞭辟入里的剖析有机结合。文章开篇,考生以扎实的语言功底和丰富的想象力描绘了项羽自刎乌江的悲壮和困惑,颇有气势,使读者产生先睹为快的阅读期待;结尾又以一整句作结,卒章显志,干净利落。


专题推荐:
猜你喜欢:
-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中学生自然不会例外。然而,美是什么?美在哪里?你会发现美吗?你会审美吗? 有人说,美是财富
-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每个人生来都是单纯的,没有天生就丑恶、卑鄙的人,也没有天生就完美无缺的人。是爱熏
- 何为贵?和为贵也。大至天地万物,小至亲友近邻,远涉国际外交,近到待人接物,和,都是不可或缺的诤友。 自然界的发
- 中华民族悠悠五千年的历史,沉淀了太多的的文化,遗留了太多文明。这笔巨大的精神财富使得亿万中华儿女可以自豪的谈及我
- 难道是英雄,就注定无怨无悔?难道是英雄,就注定无牵无挂?难道是英雄,就注定无情无泪?不,英雄也是人,他们未必无泪
- 著名苏联作家高尔基曾经说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一个知识的殿堂,是人类最好的精神
- 今天听了一首歌叫《全世界失眠》它说是因为太过于害怕才不愿睡着,醒着的时候更能感觉到爱你的心情,其实那样也挺美的.
- 始接触《圣经》。从《新约》到《旧约》、《马太福音》、《迦南诗选》,那是大约是很虔诚的,仿佛真的要去找天堂入口似的
- “如果有人让我当最伟大的国王,一辈子住在宫殿里,有花园、佳肴、美酒、大马车、华丽的衣服和成百的仆人,
- 世界是不公平的,有些努力是没有回报,白费力的。可是你还得继续,继续努力,继续奋斗,继续坚持。有什么办法呢。你放弃
- 每天清晨醒来,我总是特别欢乐,我喜欢阳光热情的沐浴,喜欢和风温柔的洗礼。每当听见鸟儿在树上欢快的歌唱,或听见树下
- 审视人生的脚印 我喜欢一个人走在林阴小道上,愣愣出神,听一些伤感的音乐,去细细体会其词的意味。人的一生最重要的
- 我是一个中国人,一个普普通通的中国人,是十六亿中国人的一份子。所以,当我在国外旅游途中看到街头专门用中文写的警示
- 冬天,狂风呼啸,折断了树枝的小树在寒风中颤抖,它的生命力似乎已经停止了。约翰和父亲商量要把那棵小树砍了,父亲看了
- 在现实生活中,人人都需要理解,渴望理解;理解是心灵的纽带,是心灵相接的桥梁。 可是现在社会上相互不理解的例子比
- 成功,一个美丽充满诱惑的字眼。每一个人都用炽热的目光看着它,忠诚地亲吻它的垂青。成功,是一个过程量,它需要广阔的
- “......凌波微步,罗袜生尘,转盼流睛,光润玉颜,含辞未吐,气若幽兰,华容婀娜,另我忘餐....
- 人生中有许许多多的钥匙,有的只能开启一两扇门,有的却一扇门也无法开启,而有一把钥匙,却能开启人生中大大小小的门。
- 中国的教育总能用死板来形容。 为什么说是死板呢? 这个问题我们应该在中国教育制度的实施中来寻找答案。 从古
- 时事挖掘:前不久曾有这样一起案例,一位音乐教授在一次歌曲大赛中任评委。在初赛中,他给一位选手打了最高分,而在复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