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江苏连云港中考满分作文:让自己跑起来
作者:不详 (字数:1200字)
无数次驻足在那条青石板路的尽头,看眼前永不变幻的风景。冬日掉光叶的大树和已然泛黄几乎不见的小草,陌生的行人行走至此便义无反顾地转身。偶尔会感到有点无奈,有点彷徨,有点手足无措,却从未想过让自己跑起来。
沿着石板路慢慢地走,心里却有着惆怅,明明守着自己独有的梦想,却失去了无数个可以拼搏的日子。在一次次的彷徨与无奈中,拿回自己并不满意的成绩单。该背的没有背,该做的没有做,尽管如此,我仍然怀着一腔莫名的情感停下了前进的脚步。风中的小草突然间多了绿色的影子,依稀的绿色,就在不远的前方。我的脚步突然间轻快了起来,仍然有许多希望,那不变的小草不也抽出新芽、开始新生了吗?我的心头开始涌动起一股潜滋暗长的力量。
沿着石板路慢慢地跑,心里也多了许多希望。我已经开始跑起来了,偶尔却想要放弃,害怕前行的道路上困难险阻,害怕别人的目光成为生命不能承受之轻,更害怕奔跑后迎来的却不是成功。不知不觉中,又看到了熟悉的风景。树还没有长出新叶,大树俯瞰着小草,有着些许戏弄的意味,可是低矮的小草在阳光下生长得生机勃勃,这儿一撮绿色,那儿一撮绿色,虽然还夹杂着黄色,但长势已经够喜人的了。这里人烟稀少,但是大树的注视却并没有使小草失去希望,从抽芽到现在,它们执着地成长着,一刻也不停,一刻也不停,尽管生长的速度很慢很慢,但每天一点点的进步积累起来却显得那样饱满。我的心头开始蓬勃着一股生机迸发的力量。
沿着石板路飞快地跑,心里更少了一些彷徨。我眼前的风景已然开始改变了,那许许多多的小草已连成一片,淡青色的小草,夹杂着新生而出的嫩绿色,汇成我眼前力量的源泉。即使在大树仍未出新芽的情况下,小草们旁若无人地生长着。它们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与杂草作斗争,它们克服了大树不知意味的目光。没有琼浆甘露,它们只凭着淅沥的雨水接受日月的精华。它们毫不害怕眼前一切的一切,认准了前进的方向,便执着地向前奔跑。它们是在用自己的灵魂奔跑,是在用心灵唱出一首充满生命力和战斗力的歌。我的心头开始迸发出一股势如破竹的力量。
我开始让自己奔跑起来,真正地奔跑起来。耳边是呼呼的风声,我忽然明白了很多很多,不管前方有怎样的困难险阻,不管别人有怎样注视的目光,不管未来的结果是否是成功,但是,只要让自己跑起来,收获的就一定是梦想的彼岸!
[点评]
这篇习作语言比较流畅,通篇采用寓情于景的写法,写出了自己心境的变化,写得非常成功。
“无数次驻足在那条青石板路的尽头,看眼前永不变幻的风景。冬日掉光叶的大树和已然泛黄几乎不见的小草,陌生的行人行走至此便义无反顾地转身。偶尔会感到有点无奈,有点彷徨,有点手足无措,却从未想过让自己跑起来。”这个开头写得非常好,不仅构思比较新颖,而且清新可感,令人顿生喜爱之情。这就是漂亮的开头,在应试作文中,这是一处明显的亮点。
本文内容积极并层层递进,辅以各种修辞手法,使文章显得文采斐然。
细节处需要修改,但不妨碍大局。


专题推荐:
猜你喜欢:
- 安溪一考生 十七岁,一个不羁的年龄;十七岁的我,有梭有角;十七岁的我,追求真、追求善、追求实实在在的理想,追求
- 中国的文化,绝版的文化,我们来迟了。 天空,流动岁月的云。那场火还在烧吗?美得心痛的风景固化为刺,鲠在您的咽喉
- 我是一个快乐的男生,当别人向我讨教快乐的秘诀时,我总会笑着回答"为自己鼓劲"。而为我鼓劲的中
- 昨天的"我": 你好! 看到你迟缓的身影,看到你紧锁的愁眉,看到你默默的泪水,我的心绪变
- 2006年太原市中考满分作文 生命的美在于我们有机会接受爱的滋润,感受爱的温馨,播散爱的芳香。于是,我们倾心于
- 一、认真审清题意,确定写作重点。 中考作文虽然不在审题上“卡”学生,但为了不在审题上失误,掌握一些审题技巧是非
- 安徽一考生 他们总是这样对我说:"面包会有的,牛奶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我们的痛,那些刻在生命里的疤
- 我最想依靠的就是你 亲爱的妈妈: 您过得好吗?幸福吗?今天是我中考的日子,您知道吗?我很想您,妈妈! 您知
- 生命随着肉体的消失而宣告终结,于是思念成了追悼的方式。在无数的碎片中,我拾起一些片断,将它拼凑成一个人。 父亲的身
- 有一种文化,穿越历史,历经沧桑,因为久远,所以厚重,所以永不褪色。 ——题记 感受节
- 小时候常听大人们说:“男孩是太阳,女孩是月亮。”我曾询问过其中的原因,可是,大人们总是说
- 九、介绍背景蓄势待发 以介绍情况、交代背景的方式开篇,可以让读者充分了解事情原委,有利于对整篇文章的正确、顺利
- 告别狭隘之心 一个脚跟踩扁了紫罗兰,而它却把香味留在那脚跟上,这就是宽容。——安德鲁?马修斯 自古以来,狭隘
- 纯洁的心灵,一个真诚的心灵,一个乐千助人的心灵,一个博爱的心灵,它的存在让世界更加美好。 镜头一:马路边,一颗
- “阳光总在风雨后……”我最喜欢这首歌,是啊,阳光总是在风雨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