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凉州印象
作者:不详 (字数:1000字)
南城门
它尴尬地矗立与钢筋和水泥筑成的叫作现代化的楼宇之间。本来我想用古城墙这样一个词来形容它的,但无奈这里早已没有了墙。以至站在它面前时,我委实叫不出它的名字,抑或确定它的属于。只是站在城门底下抚摸每一块砖的时侯,我的内心和它们一样凄凉。
话得说回来,在这片曾经有过无尽繁华和风光的土地上,还有几座这样的城门依然矗立?尽管很是显得壮烈。
当最后一批古丝绸之路上的商贾通过,当驼铃声随着骆驼在无边的沙漠里消迹时,它用最深沉的声音缓缓掩住了历史的大门。也掩住了西部天空邈远而灿烂的夕阳。有一种文明开始滴血,有一条古驿道开始没落。
古钟楼
站在钟楼的最高一层,向远方遥望,似乎是谁敲响了钟,那声音从远古敲响,沿着历史的轨道一路传来。
跟随霍去病征战的每一个士兵听见了;西去取经的僧人们听见了;高原上的布达拉宫里,文成公主听见了;中原长安的大唐圣殿里,歌舞升平的王朝听见了……
它穿越了巍巍祁连,穿越了茫茫戈壁;它穿越了阳关雪,也穿越了月牙泉;他穿越了道士塔,也穿越了莫高窟。去了遥远,那是无发用耳朵听清的久远。
百塔寺
面对这些塔,心底会萌发一种感动。也许风雨会很惊讶,经过了几百年的变迁,它们依然存留得很完整,很团圆。它们是在坚守着历史的使命,向人们讲述一段关于两种文化之间交融的故事。
当西藏宗教领袖萨迦班智达与西凉王阔端共同端起用夜光杯盛着的葡萄美酒时,两个热爱和平的人醉了。历史也醉了。从此,葡萄美酒天下飘香。
所以当萨班在这里圆寂之后,历史承诺不忘记这一切,于是,这里有了一百座塔。
铜奔马
说起它,我到底想起黄辉了,他的《西陲写真凉州词》里有提及。我们在对待这匹马的态度上是相似的。我不太会像凉州人那么为此骄傲。这也是我不愿称它为马踏飞燕的缘故。凉州人们总是很乐意这样赞美他们的天马:它多快呀,竟把一只飞燕踩在脚下。这是多么快的速度啊!
当一种强大选择用很微弱的东西来标榜自己时,它是很不自信的。人们称颂它的英勇,却没有人计较这份残忍。
这触目惊心的快也许会让一些人接受不了,但这不是最重要的。它现在不仅是凉州城的标志,而且成为了中国旅游标志。这自然有它的充分理由。所以我又试着不再对它隔膜。像对待一种与自己的信仰有所不同的文化。有一点我们不可否定,它诚然是青铜时代的骄傲,诠释着一种文明的存在。


专题推荐:
猜你喜欢:
- 绿化祖国,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就是要在全国大力开展植树造林活动,用绿色植被把我们的国土覆盖起来。首先,植树造林
- 劳动创造世界,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责任,就用植树造林来说,森林是农业的重要保障,森林和树木能够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
- 记得看到过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 说有一个屠夫从集市上买来一头牛,这头牛体格健壮,肚有腰圆。屠夫满心欢喜地把牛带
- 我家有一棵铁树,它已经在我们家待了好几年了,我已经开惯了它一味的绿色。不禁把它和花联系到了一起。 铁树开花,本
- 每当看到牙牙学语言的幼儿,看到背着书包蹦蹦跳跳奔向校园的小朋友,在他们身上我总会看到自己曾经的影子,时光飞逝,转
- 有科学调查表明,一颗纽扣电池弃入大自然后,可以污染六十万升水,相当于一个人一生的用水量。换过来说,也就是危害了一
- 我的家乡南昌是个“怪”城,冬不冷,夏不热的,既不像上海是科技发达,金融贸易的大城市,也不
- 不只曾几何时,我的生命开始恋上了秋天忧郁的雨,虽然秋雨没有春雨般 * ;没有夏雨般狂野;没有冬雨般罕见。但它却是一
- 《神雕侠侣》中的杨过克服千难万险,终于成为一代武学宗师。而这成功的过程由于创业之路那么相似。 第一步:白手起家
- 好生差生的区别在于何处?好生――学习好;差生――学习差。难道区别尽此而已吗,大概不是吧! 恐怕大家都有体会老师
- 早闻大足石刻的盛名,只是未有机会到那里去参观游览。今年暑假,听友人提议,便欣然前往,却未曾想到有了不大不小的发现
- 习惯,这是每个人都要做到的,在生活中,我们经常面临各种环境。面对这些,我们所做的,只能是习惯它。爱迪生的实验室被
- 跨入汾江中学,一阵清风扑面而来,使我神清气爽。抬头仰望,是一簇簇丰茂的绿草红花环抱着教学楼,给人一种身处和谐大自
- 在我们小区门口,靠左手边,有一个小花园,整个花园以廊子为主,喷泉为辅,各种植物为背景,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
- 向往,往往被解释为一种追求,但它却包含了许多令追求向往的特质。 我,向往过高而广阔的蓝天,却未曾去追求它;我,
- 说起吃,没有哪个国家比得上中国,所以中国人到国外,无不觉得没吃的。韩国虽说是近邻,但毕竟还是有差异,不少人甚至说
- “水”——这是一个由勤劳、伟大、智慧的中国人创造出来的字。我早就
- 化石是埋藏在地层里的古代生物的遗物。最常见的化石是由牙齿和骨骼形成的。古代动物死后,尸体的内脏、肌肉等柔软的组织
- 穿过举人桥,走过绿色树枝编成的大门就来到了陕西省西安的碑林。 在碑林大厅的门上有一块匾,上面由林则徐题写的&l
- 1949年10月1日下午3时,举国同庆。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