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诗理
作者:不详 (字数:800字)
泱泱大国,悠悠历史,绵绵长江带走了多少行人的眼泪,淹没了多少忠良的尸骨。但五千年来,中华文明的结晶――诗,始终是一朵永驻的浪花,即使奔流到海也同样可以掀起惊波骇浪。
茫茫人海,匆匆岁月,新一代的我们为仰慕诗人的才华而读诗;因诗词的优美,各具风采而读诗;为应付中考而读诗。各种的理由使更多的人想读诗,要读诗,去读诗。
我想也是爱诗之人,由强迫变为主动。每每读一首好诗,便也会随诗词的豪壮而心涌澎湃,如辛稼轩的“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番塞外声,沙场秋点兵”。会随诗人的感慨而郁郁寡欢,好似易安的“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并同样会将它默记在心。
但久而久之,我发现自己都是枉然。文章的了无声趣,想用诗词点缀一番,脑中却似一片空白,似乎千斤巨石也激不起丝毫涟漪。欲罢不能,才知道纵使你读再多诗皆如过眼云烟,并未铭刻于心,尽管有刻骨铭心,但也随时间的流逝而渐渐冲淡,才了解,我并非读诗,而只是看一些华丽优美的词句罢了,好似走马观花,不过云淡风轻。
某月某日的清晨,朝阳似染,青草欲滴,一切都那么让人心醉。驻足观赏。不由才情大发,想学青莲豪吟一首,却话到喉头,戛然而止,生怕破坏眼前这美景。支离破碎的语言让我顿显庸俗。
诗原来是需要用心去品味的。
你不必因会随口吟出几句别人不晓得的诗句而沾沾自喜,你也不必想着说出几句诗词来炫耀自己,让人产生倾慕之情,因为你不配,也不可能。也许你并不了解诗的真谛。就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我们可以理直气壮地将它理解为奉献,难道也不是曲解吗?可曾想过诗人当时的心情呢?常常听到周围的人在那儿“对诗”,只感觉这是对诗的“玷污”。
中华文明之结晶――诗,可不要在新一代的我们中扭曲,失传。
标签:历史,品味,抒情散文


专题推荐:
猜你喜欢:
- 黄昏来临的时候,看那光辉,不觉得向后望去,零落着最深的记忆,印着黄昏之光,异常刺眼。我慢慢走向曾经,曾经的我俨然
- 陶老先生曾作《桃花源记》,绝唱千古。“有桑竹美池良田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
- 我的乌骓 我的梦归 我的落容清笛来吹 我的眼泪支离破碎 我的江水化成了灰 我的风回 我的寂美 我的
- 从发现我写作文有天赋那一刻开始,灵感就陷入低谷,而过了两年之后,又再次爆发; 从发现我数学还有发挥余地那一刻开
- 三月的微风,熬过热情的炎夏,飘过萧索的凉秋,越过凛然的寒冬,重又回到熟悉而又神秘的春。 春,神秘热渺茫。三月的
- 风。这位大自然无私的使者,总在考验着我们,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同时我们也能从风的身上得到许多有益的启示。 柔柔
- 朋友——小草,你是寂寞的,从古至今,没有多少人会理睬你,赞美你;而大多数人都喜欢赞美那娇
- 江南与我始终是一缕神奇的梦,飘飞出无数色彩斑斓的泡泡。凝落于潮湿的云气之中,串起了我们心灵的秘密。也听到了梦想开
- 面对着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亿万颗心灵随着祖国母亲的脉搏一起跳动,亿万双眼睛一起注视着那鲜艳的五星红旗。看着那经历
- 青春,处处像把尖锐的刀子刮在你身上,无意间的伤的很深,无意间的伤的很浅。 青春,永远就只有一个框架,要么就是颓
- 你为什么那么无情?难道你就像一阵风,不肯停下你的脚步?时光呀,你停一停吧!你呀你,唉…&helli
- 天黑了,把蜡烛点上,立即给四周带来光明,而它却一点一点变矮,一点一点的消耗自己,直至最后一滴蜡。 用自己的生命
- 世间的事情就是那么微妙,可以将不同路的两个人硬生生地绑在一块。或许这就是所谓的姻缘吧!缘分这东西真的很奇妙!只是
- 一、屈原篇 遍地的钟声穿越楚河,屈子是打钟人。他的头颅是编钟,宋玉是乐师。屈子涉水而行,钟声缭绕,婵娟随行,楚
- 太阳的热度是它不甘寂寞而在发脾气, 月亮的移动是它不要永恒的孤寂, 地球的转动是它在保护子孙的延续&hell
- 不记得几时,原本活泼爱笑、泼辣爽朗的我,已变得如此伤感。 记得以前,是很讨厌秋天,但变得伤感后,竟不知不觉地喜
- 全世界都感觉到中华民族对奥运会的那种渴望和对奥林匹克精神的执着追求。作为中国人,我们感到无比的自豪。2008年北
- 习惯了抬头以45度的角度仰望天空,任心中涌出无尽华美的感动,只是心中那些多得数不清的空虚,始终无法填满。于是迷茫
- 隐藏并不意味着丑陋,而有时更具有神秘的美。 ——题记 明月,清风,静夜&hellip
- 苍茫的丛林间,玛雅文化湮没了;丝绸古道上,高昌古国消逝了;历史的长河中,大地上经历了多少风云变幻,沧海桑田!在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