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游褒禅山记》所得
作者:不详 (字数:1200字)
这篇文章为我们提供了两个方面的意义:
一是写作的借鉴。这篇课文借记游发议论,所发议论在今天来看已为常识,再去深究并无必要。但这是一篇典型的话题式文章,即由一个故事,一段传说,一处风景,一件小事,而引发出对为学、为人、甚至是对生命的大思考。读这样的文章,关键要寻找“话题”(事件、故事)与“议论”之间的对应关系,拿这篇课文来说,就是要探究“游山洞”与“做学问”到底存在着一种什么样的对应关系?将两者所有的因素一一列出来,很容易便可以找出各自的对应部分:
山洞——(学问)
前洞夷以近游者众——(学问平易浅尝辄止者众)
后洞险而远至者少——(学问精深处求之不易故至者少)
景色平淡——(无价值或价值不大的学问)
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博大精深价值大)
游前洞——(求平易之学问)
游后洞——(求精深之学问)
探险而远之志——(求学之志)
随欲出者以怠——(在困难前面或因议论而止步者)
游洞之力——(求学之力)
物(火把)——(求学之客观条件)
力足以至而未至有悔——略
尽志而不能者无悔——略
仆碑上的文字导致以谬传谬——(求学应深思而慎取)
于写作上的借鉴意义在于:面对一个“话题”(故事或事件),应在对话题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再将其可能存在的各种因素列举出来,寻找最关键的几点,然后再与自己的观点一一对应。
二是个案与类属的关系。这篇文章在艺术特色上与前面所学的文言文有些不同,主要体现在叙述平实,逻辑严谨,文章的现实针对性强。这种风格与作者王安石的政治身份有密切关系。现行课本上所收录文章不外乎是这样几种:文人的文艺作品,文人的议(政)论文,政治家的文艺作品,政治家的议(政)论文,应用文。此文属第四种,是政治家的议论文。中国历史上,做官的文人不少,但像王安石这样有明确的政治理想和政治抱负的文人却不多,所以王安石其实也是一名杰出的政治家,可以归到政治家一类。
于是可以将这样的一些文章拿来比较:《过秦论》、《谏太宗十疏书》、《滕王阁序》、《沁园春·雪》、《改造我们的学习》(注意这些文章的文体与作者的身份)等等。我们要学完一篇文章后,然后给这篇文章定位归类,再去寻找同类的文章来研读(注意:依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将同一篇文章分入不同的类别)。


专题推荐:
猜你喜欢:
- 《漂亮朋友》是莫泊桑在1885年发表的第二部长篇小说。把目光投向新闻界和政界,具有丰富得多的内容,堪称一部揭露深
- 《上下五千年》里的许多文章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其中有一篇《老马识途》,故事的主人公是齐桓公管仲。 这篇《老马识
- 初三4李旭斌 《汤姆索亚历险记》描写了渴望建功立业的汤姆和哈克怎样冲破家庭、宗教和陈腐刻板的教育制度的束缚,从
- 从作者这些平时随便记下的“零零星星”的感想和回忆中,我看到了她对家庭生活小范围的爱以及对
- 姜戎,我心目中的头狼! ——题记 不知什么时候,许多同学的腋下都夹着一本《狼图腾》,
- 我希望自己将来也能成为一名主管!但当我看完了余世维老师的《做主管常犯的毛病》后,却感到了深深的羞愧,原来我们距离
- 研究经济转型过程的四个特点是政府的重要作用,非政府部门的主动性及其与政府政策的相互作用,文化及体制的影响,以及把
- 初读此文时,便觉有不凡之气,熟读后,细加品玩,更觉此文精美。 本文记叙的是苏轼与客人在赤壁游玩之事,全文十分流
- 本文《读《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有感作文》关键词:作文,中小学作文,优秀作文,读后感 从我读了《精彩极了和糟
- “我们只有献出生命,才能得到生命!”这句话出自于印度着名文学家泰戈尔的笔下。人最宝贵的东
- 《童年》市高尔基的自传体小说,是他的三部曲之一另外两部曲分别是:《在人间》和《我的大学》。 高尔基是伟大的俄国
- 有人说:“每个人都是上帝咬了一口的苹果,如果他咬得大,你的缺陷就比较多,如果他咬得小,你的缺陷就很少
- 青色的藤蔓相互缠绕,小石潭的流水“叮咚”作响,偶有风吹过竹林,发出“沙沙沙&
- “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见。&rdquo
- 在漫漫的人生长路上,有没有可以终生奉行的行为准则呢?《带三句话上路》一文给了我些许启示。 在《带三句话上路》一
- 今天,我读完了我的战友邱少云这篇文章。这篇文章主要讲了志愿军要夺取“391”高地,我们都
- 《窗边的小豆豆》讲述了作者黑柳彻上小学时的一段真实的故事。作者因淘气被原学校退学后,来到巴学园。在小林校长的护和
- 越北镇欣欣小学四年二班麻佰玉指导教师张桂芳 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
- 今天,我在电视新闻里看到了一个揪人心弦的画面:几十亩稻田里,田鼠洞随处可见,随便往哪一个洞里灌入水,就会接连不断
- 爱,随风飘去 高三(2)班浦小立 与其说《小王子》是一个扣人心弦的故事或一则感人至深的寓言,我则更喜欢把它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