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说“穿越”
作者:黄未未 来源:福州日报 2013-03-14 14:42:22(字数:900字) 推荐作品
时下“穿越风”大热,各种类型的穿越剧层出不穷,从《宫锁心玉》到《步步惊心》再到《宫 锁珠帘》……各种类型的穿越剧为了提高收视率,为了商业利益,不惜扭曲历史真相,把我们的 历史糟蹋得体无完肤。
比如大红大紫的《宫》,在第一集就发生了一些离谱的错误:如今极其珍贵的唐三彩,在当 时其实是冥器,专门用来随葬的,可太子却把它摆在屋中当摆设;历史上,正皇帝之后,将八阿哥改名阿其那,九阿哥改名塞思黑,可在剧中却恰恰相反。
如此令人瞠目结舌的错误还有很多,这是对还未形成历史观的青少年的一种极大的误导。更 有甚者,他们还给剧中人物随意安上外号,随意改变性格……
龙年春晚小品《荆轲刺秦》,就是在笑声中影射了这样的穿越剧。虽说历史常常成为一个被 人随意打扮的姑娘,但如此装扮,怕是遮去她原有的模样了吧?
观看如《宫》这样的作品的同时,我也在思考:这些穿越剧真是无稽之谈,现代人能够如此 随意就进入了古代?这些人在古代,难道就是为了与阿哥谈情说爱吗?
据我所知,现在已经有许多青少年被如此“穿越”误导了,将每一个皇帝都想象成是与兄弟争 女人的君王。我不知道雍正在九泉之下看到后人为他“塑造”的新形象会有何想法。我也不知道 当历史老师让学生评价一下雍正皇帝时,会不会有人无视他治国的才能,脱口而出:“年少时, 他是一位多情的阿哥!”
为什么如此离谱的“穿越剧”会获得较高的收视率?不错,是导演、编剧看准了众多观众的胃 口,看准了现在电视剧的“大势所趋”。当然,这一定需要观众的“配合”才能让穿越之风如此盛 行。
或许,有的观众正是由于历史知识的欠缺才去观看“穿越剧”,想了解历史,殊不知到头来却 被这样的历史剧所误导。当 然,也有一些文化知识层次较低的“粉丝”,是为了追捧某个演员, 才会对这样的电视剧感兴趣。对此,我无法阻止,只能利用这篇文章,越’有风险,观看须理智!”
■福州十八中初二(7)班 黄未未点评:一个初二的学生对所谓的“穿越剧”能够保持如此清醒的头脑,见解精辟,不人云亦 云,不仅有理有据,分析得令人折服,极有现实的针对性,而且论述的条理也较分明。 指导老师:陈戈


专题推荐:
猜你喜欢:
- 我们学生将来都要走入社会,只有具备自强不息的品格才能立足于社会,成为有所作为的人,那么,我们要树立远大的理想,坚
- 人们常说:“自信是事业成功的保障。”这句话很有道理,只要自己相信自己,相信自己一定会成功
- 读过一个小故事:一个年轻的画家去拜访19世纪德国著名画家阿道夫·门采尔,对他说:“我真
- 漫漫人生路,花开花落是人生路上动人的风景。我们既要张开双臂迎接万紫千红,又要高昂地抬起头笑对人生的坎坷与不平。带
- 无数个女孩子对着镜子发呆,无数的男孩子痛苦的捏着自己的脸。“镜子找照出的不是完全的你。”
- 孤独曾让我畏惧得瑟瑟发抖,也曾让我无比向往。到底何为“孤独”?我曾百思不得其解。转念一想
- 汉语拼音,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至今,我们仍然使用着汉语拼音,她,在生活中还真不可缺少哩! 我认为学汉语比较
- 自幼善于交友,尤其是知己,能与我一吐心曲,让往日那些荒谬的事情,变成今天的福音书。 与朋友交心,可以贻笑大方,
- 像断了翅膀的天使落在未知的世界,似羽翼未丰的稚鸟挑战自我,超越新的极限。我,蒙蒙懂懂的闯入这个陌生的天地,茫茫然
- 看了电影《非诚勿扰》后我沉思了,电影中秦奋说战火的原因是因为有分歧,这是对的。可是说原因就是分歧得不到公正的裁决
- 在学校里,一提到爱迪生,陈景润等有着突出成就的人,便可以听到一阵阵根本不是天才的谓叹。有的同学甚至直言不讳地
- 我们像被拴在猪窝里的猪一样,有吃,有穿,也有“我思”的余地,可惜的是没有“我
- 我是中国的一名公民,是父母的儿女,是儿子的母亲,是学校的职工,是学生的老师,是朋友的朋友,是邻居的邻居。
- 阳光是叶生命中一个匆匆过客,十七岁那年,在叶的天空中如一只游移的风筝般飘至,之后,无迹可寻。所有的际遇缘分于叶,
- 沉睡数千年,一醒惊天下的三星堆博物馆在我的心中是一个扑朔迷离的梦幻.他倔强地立着,笔直地挺着,轮廓分明的脸庞,透
- 珍惜这一次与对我很重要,曾经我没有珍惜过我的玩具遥控车,使他粉生碎骨;曾经我没有珍惜过我无比快乐的友情,使他粉碎
- 一座雄伟的灯塔,耸立在岸旁,它散发着温暖而坚定的光芒,指引着迷途的船儿们回家。一个小女孩拿着一支蜡烛,在岸边等着
- 我相信,人人都有自己的追求,都有一个目标,并且都为自己的目标而不懈奋斗。 科学家探索科学奥秘,文学家寻觅创作源
- 今天上了一堂历史课,说的是秦朝的兴与亡。 回到宿舍之后,我正在复习历史。看着看着,我就昏昏沉沉,迷迷糊糊的,忽
- 人的生活中不是一帆风顺的,食物有甜酸苦辣各种味道,生活中也一样,有快乐的,也有痛苦的。 在我们的学校里,每次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