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的唠叨
作者:孔梅 (字数:1100字)
我生活在一个平凡的农村家庭里,我的家中虽然没有发生过惊天动地的大事,可是那些平凡的琐事就足以让我感受到家的温暖和幸福,感受着父母的关爱和呵护,而最令我难以忘怀的是妈妈的唠叨。
在我的记忆里,不论是在春夏秋冬的季节,还是在晴暖阴冷的时刻,只要妈妈一见到我,她就喋喋不休地唠叨起来了。听—
“小梅,今天天太热了,你可别忘了戴上帽子,别把你的脸晒疼了,听到了吗?”我刚刚迈出家门要去上学,妈妈就在我身后嚷了起来。“我听到了,不要紧”,我便跑向学校。
“小梅,今天天太冷了,你可别忘了穿上棉袄,戴上手套,别把你的手冻破了,就不能写字了,听到了吗?”“听到了”,我边回答边有些不耐烦。
在妈妈的唠叨声里,我送走了一个个风霜雪雨的四季,又迎来了无数个晨昏午夜的每天。
我在家吃饭的时候,妈妈也不让我的耳根子清静一会儿,“小梅,我跟你说呀,你要多吃点饭,学那么多的东西,不吃怎么行呢,别把身子累坏了,正是长个子的时候,你说是吗?”“是,是,我知道,我明白,行了吧!”“真是的!别再婆婆妈妈了,这样的道理我还不懂吗?”,我心里甚至有点厌恶。
到晚上该睡觉了,这下妈妈总该不会再唠叨了吧!谁知,我刚刚躺下,妈妈又推门进来了,“小梅,盖好被子了吗?千万别着了凉,要不会感冒的”,我生气地把脸转向里面,没有再搭理妈妈,在妈妈的唠叨声中,我渐渐地进入了甜美的梦里。
在我睡得正香甜的时候,我忽然听到妈妈大喊了起来:“小梅,该起床了,别晚了上学去呀,听见了吗?快起吧,要不然就没法吃早饭了”。我一骨碌爬起来,匆匆忙忙地洗刷后吃完早饭,推起自行车就往外走。我心里正高兴,这下终于可以摆脱妈妈的唠叨了,可是我刚刚推出自行车走出家门,妈妈的话又像连珠炮似的向我袭来“东西都收拾好了吗?别忘了带本子,路上骑车小心点,别骑太猛了,小心别摔着。”我头也不回的飞身骑上车,向外冲去……
不仅仅在平时是这样,就是在节假日里,我只要在妈妈身旁,她总是别热着别冻着,吃呀穿呀的唠叨个不停,几乎天天如此!月月如此!年年如此!
随着时光的流逝,我在妈妈的唠叨声中,从小学步入初中,健康地成长着。直到现在,我才终于明白了:原来妈妈的唠叨是出于对子女关爱的一种最朴素的体现,是充满着浓浓爱意的最真挚的叮咛。我感谢妈妈的唠叨,愿妈妈的唠叨永远伴随着我走过漫长的人生之路!
山东省邹城市田黄中学八年级 孔梅


专题推荐:
猜你喜欢:
- 你是否得到过雪中送碳般的关怀?你是否了解我们应怀有一颗感恩的心。拥有感恩的心就等于拥有了善良,就等于拥有了美
- 小时侯,我总是躲在大人的身后,拉着他们的衣角。生怯怯地望着这个陌生又看似五彩缤纷的世界。但是我又有些害怕,害怕与
- 时常,我的眼里充满了泪,那是幸福的泪;时常,我的眼里充满了泪,那是感动的泪;人生是一段漫长的路,在路上你会遇到坎
- 我喜欢独自躺在青草地上,望着天空,望着被云所掩盖着的那份纯蓝,即使心情很低落,这样美丽的天空,也会包容我的一切,
- 我躺在床上,漫无边际地想着一些东西…… 渐渐地我的思绪飘回远古时代…
- 树叶落了,飘落始终是她的宿命,于是她无声的走了,没有留下一丝痕迹。哪里都找不到她的脚印,轻柔是她离开的方式,我知
- 秋高气爽,天空依旧是那么的蓝;云朵依旧是那么的白;菊花依旧是那么傲骨;小溪依旧是那么清澈;而校园的操场上却打破了
- 偶然,我翻开一本书,一片已经干枯的铃铛花悄悄滑落,这是…… 我又回到了那个夏天,那
- 大家可能都听说过这样一句名言,叫做“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句话是俄国著名作家高尔基说
- “化作春泥更护花”! 在这充满朝气的某某中学里,栽种着参天大树;生长着绿茵茵的小草儿;
- 踏进中学的门槛,才发现这是个快乐的大本营。 ——题记 No.1“零食猜猜
- 许多人时常感叹:知音难求。何为知音,知音难道不是人生中的鼓掌者? 当年,俞伯利轻奏《高山流水》时,钟子期为之高
- 黑漆漆的夜晚,我和弟弟! 走在回家的路上,经过一片树林。借着月光,我看到了空中自由飞舞的昆虫,有的则安静的落在
- 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也是国人最重视的节日。看,离过年还有十几天,大家都紧锣密鼓地筹划准备起来了。 在
- 上中学给我带来了许多与过去不同的变化。在小学时成绩一向不错的我,上了初中以后,竟出现了急速的下降,特别是数学,那
- 园·圆·缘 【园】 心中一个花园,载着美好的梦。 瞻仰繁星点点,装满心底花园。
- 我以前可是家里的“小公主。”奶奶疼我,爷爷哄我,爸爸与妈妈宠我,所以做什么事情都用不着我
- 当五星红旗第63次升起在雅典奥运会上时,每个中国人都感觉到无比的自豪,当世界各国人民向我们投来赞许的目光的时候,
- 面具,面具!四周都是戴面具的人,我找不到Jane了,它融入到那些人当中,让我分辨不清她的方位。所有的人都拥有一张
- 那天,我们上了一堂语文课。 语文老师说这节课让我们伴着音乐读这两篇课文。我们都很紧张—&md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