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议
拼音:zòu yì
繁体字:奏議 ,是否常用:是
基本解释
奏议 zòuyì
(1) [memorialize the emperor]∶臣子向帝王上书陈述事情,议论是非
(2) [memorial to the throne]∶奏章
详细解释
奏议 zòu yì ㄗㄡˋ ㄧˋ古代臣子因事向君王陈奏,并条列其是非,称为「奏议」。
唐.韩愈〈唐故太原王公神道碑铭〉:「在礼部奏议详雅,省中伏其能。」
古代臣子向君王进奏的章疏。
《文选.曹丕.典论论文》:「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
也称为「奏章」、「奏疏」。
网络解释
奏议
臣子向皇帝上书言事,条议是非的文字的统称。包括《文心雕龙》中的“章表”、“奏启”、“议对”这三类。据刘勰的说法,“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请,议以执异”。可见在较古的时候,章、表、奏、议四者还是有区别的,后来这种区别就逐渐消失了。章体文字久已失传,表体文字大量可见,其内容比较广泛。奏启即奏,奏是进的意思,臣下言事称奏事。《文章辨体序说》: “七国以前,皆称上秦初改书曰奏。汉定礼议,是有四品:一曰章,以谢恩;二曰奏,以按劾;三曰表,以陈情;四曰议,以执议。” 奏事的文章战国时称上书,如李斯《上秦始皇书》。汉朝称上书或上疏、奏书。疏的本义是条陈,即逐条陈说。如司马相如《上疏谏猎》、枚乘《奏书谏吴王濞》。议对即议政、对策的文章。对策,简称策。《文心雕龙·议对》篇说:“对策者,应诏而陈政也。”应举时由皇帝出题目,题目写在简上,故叫策问;应举者按题陈述自己的意见,故叫对策。汉代晁错、董仲舒等都以对策著名。此外还有封事,也称封章,这是一种秘密的奏议,进奏时加以密封,以防泄漏。书说(shuì) 包括书和说。书指一般的书信,如司马迁《报任安书》,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等。说一般是指游士的游说之辞。如苏代《说齐不为帝》,范雎《说秦昭王》。明 孔贞运《明兵部尚书节寰袁公墓志铭》:“其(袁可立)奏议剀切有当,帝心似陆,宣公至若决策,击贼蹙之远徙,则裴晋公淮蔡之断也!”

猜你喜欢
- 豕牢是什么意思
- 私本是什么意思
- 作底是什么意思
- 懒拙是什么意思
- 放刁把滥是什么意思
- 潜璧是什么意思
- 大寳是什么意思
- 单纯词是什么意思
- 三兆是什么意思
- 持棊是什么意思
- 清举是什么意思
- 雄异是什么意思
- 装外是什么意思
- 枪底饭是什么意思
- 葑炉是什么意思
- 榜字是什么意思
- 八卦炉是什么意思
- 拾没是什么意思
- 辟易是什么意思
- 星街是什么意思
- 驰荡是什么意思
- 浣涤是什么意思
- 鹳鵞军是什么意思
- 燕然铭是什么意思
- 二南是什么意思
- 灵雏是什么意思
- 夙念是什么意思
- 大予是什么意思
- 仇敌是什么意思
- 方车是什么意思
- 升降舵是什么意思
- 对胃口是什么意思
- 号钟是什么意思
- 仙妾是什么意思
- 蛇蟠是什么意思
- 野才是什么意思
- 湍险是什么意思
- 军要是什么意思
- 游方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