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声
拼音:tōu shēng
繁体字:偷聲 ,是否常用:否
基本解释
1.唐宋词曲术语。唐代绝句多配乐歌唱。歌唱常用和声﹑散声﹑偷声等方法以调节曲调的抑扬缓急。偷声,即在一句中偷去一字。如唐张志和《渔歌子》词第三句"青箬笠,绿蓑衣",刘禹锡《潇湘神词》第一句"斑竹枝,斑竹枝",都是把七字句省去一字,分为三字二句。因而偷声﹑减字常连用。宋杨无咎《雨中花令》词:"换羽移宫﹐偷声减字﹐不顾人肠断。"清金农《五月二日吴孝廉瀚上舍濂招饮……醉成此诗》:"君家兄弟工谱曲﹐减字偷声皆乐録。"又古人依谱填词,虽有一定格式,但在声腔上仍可自由伸缩。如《木兰花》上下阕原是各押三个仄韵,后来填词者不但把上下阕的第三句各减去三字,并且将三﹑四两句的仄韵改为平韵,就好象这个平韵是从别处偷取来的,所以叫偷声。新调《木兰花》因而另名《偷声木兰花》。 2.形容暗地小声说话。详细解释
偷声 tōu shēng ㄊㄡ ㄕㄥ唐代绝句配乐歌唱时,为调节声调所用的方法。即在一句内偷去一字,如唐.张志和 〈渔歌子〉「青蒻笠,绿蓑衣」,是把七字句省去一字,分为三字二句。
古人依谱填词,有一定格式,但在声腔上作者有时仍可自由伸缩更换,因其声韵的变换就像别处偷来一样,故称为「偷声」。如木兰花上下阙原来各押三个仄韵,后来的填词者不但把上下阙的第三句各减去三字,并且将三、四两句的仄韵改为平韵,因此这个新调的木兰花称为「偷声木兰花」。
网络解释
偷声
1.唐宋词曲术语。唐代绝句多配乐歌唱。歌唱常用和声﹑散声﹑偷声等方法以调节曲调的抑扬缓急。偷声,即在一句中偷去一字。如《木兰花》上下阕原是各押三个仄韵,后来填词者不但把上下阕的第三句各减去三字,并且将三﹑四两句的仄韵改为平韵,就好像这个平韵是从别处偷取来的,所以叫偷声。新调《木兰花》因而另名《偷声木兰花》。

猜你喜欢
- 摄假是什么意思
- 杖马棰是什么意思
- 金殿是什么意思
- 京域是什么意思
- 亲好是什么意思
- 狤獠是什么意思
- 追捉是什么意思
- 皮革是什么意思
- 雁足是什么意思
- 烟蒂头是什么意思
- 浄行是什么意思
- 画赞是什么意思
- 祓瑕是什么意思
- 蚕箪是什么意思
- 后粮是什么意思
- 金鍐是什么意思
- 悔闷是什么意思
- 误付洪乔是什么意思
- 钩奇是什么意思
- 望湖楼是什么意思
- 搋子是什么意思
- 灵鼗是什么意思
- 抚临是什么意思
- 并赃拿贼是什么意思
- 父严子孝是什么意思
- 画黄是什么意思
- 川归是什么意思
- 瓦枕是什么意思
- 風雨晦冥是什么意思
- 冥参是什么意思
- 斋馆是什么意思
- 让挹是什么意思
- 晚荣是什么意思
- 眼角是什么意思
- 道馆是什么意思
- 集灵宫是什么意思
- 普教是什么意思
- 吊襚是什么意思
- 合表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