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宪历
拼音:shí xiàn lì
繁体字:時憲曆 ,是否常用:否
基本解释
历法名。制定于明末,清·顺治二年(1645年)颁行,正式采用定气注历。这是我国历法史上第五次(即最后一次)大改革。网络解释
时宪历
《时宪历》一书,制定于明末,正式采用定气。这是中国历法史上第五次亦是最后一次大改革。明朝末年,经过四十多年实测,引用西洋法数,编成《崇祯历书》,未及正式颁行而明已亡。清初,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汤若望把它加以删改并压缩,进呈清政府。清政府把它改名为《西洋历法新书》,并且根据它的数据编制历书,叫做时宪历。时宪历废除把全年分成二十四份,据以确定节气的平气(恒气),正式采用以太阳在黄道上位置为标准的定气。近代所用的旧历就是时宪历,通常叫做夏历或农历。

猜你喜欢
- 榷醋是什么意思
- 蔫红是什么意思
- 抑阻是什么意思
- 潜识是什么意思
- 點酥娘是什么意思
- 郎潜是什么意思
- 继天立极是什么意思
- 小己得失是什么意思
- 唠噪是什么意思
- 拘世是什么意思
- 一掬是什么意思
- 旨奥是什么意思
- 朱砂庵是什么意思
- 剥运是什么意思
- 赤绳绾足是什么意思
- 赘贰是什么意思
- 儒效是什么意思
- 舍字是什么意思
- 场师是什么意思
- 隘狭是什么意思
- 芒鞋是什么意思
- 不霁是什么意思
- 说例是什么意思
- 渔商是什么意思
- 碌碌寡合是什么意思
- 楚石是什么意思
- 黄狗是什么意思
- 计簿是什么意思
- 袭杀是什么意思
- 疏钟是什么意思
- 辨识是什么意思
- 信伏是什么意思
- 钢炮是什么意思
- 胜计是什么意思
- 亏负是什么意思
- 凹洞是什么意思
- 涂路是什么意思
- 弹断是什么意思
- 丢巧针是什么意思